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7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地膜覆盖显著增多,其中膜侧沟播增加最多。地膜小麦生长好,产量高,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且膜侧沟播模式表现最佳,其全N累积量达166.5kg/hm~2,全P累积量达22.1kg/hm~2。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留茬”、“深松耕”和“起垄覆膜沟播”3项技术有机结合,组成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表明,夏闲期采用高留茬、深松耕可以把夏闲期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约76.2 mm,蓄水率达55%以上;在此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留,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是黄土台原旱作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旱作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底墒与产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穴播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关系密切,在旱地应用该技术时要因夏闲期降水多少和底墒状况而定,夏闲期降水多,底墒好的年份可采用该技术,夏闲期降水少,底墒差的年份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旱作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底墒与产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关系密切。在旱地应用该技术时要因夏闲期降水多少和底墒状况而定。夏闲期降水多、底墒好的年份可采用该技术 ;夏闲期降水少、底墒差的年份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渭北旱原抗旱耕作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7年在陕西省渭北旱原进行耕作法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深松法和残茬覆盖深松法较翻耕法,在夏闲末两米土层内分别多蓄水14.04,35.14mm,小麦增产8.O%和20.0%。铁牛55牵引深松机深松比三铧犁翻耕,油耗降低25%,生产效率提高41.8%,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91 ̄1993年在乾县中南部灌区,通过采用高产优质品种、实行“三密一稀”种植、科学配方施肥、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及科学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3年累计开发吨粮田2.07万hm^2,达标1.39万hm^2,产量达15t/hm^2以上。试验证明,吨粮田的建设与开发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解决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粮食匮乏的社会问题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膜沟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粉茹  李岗  韩思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20-421,426
采用列区试验研究了渭北塬区地膜沟播冬小麦合适的播期播量。结果表明 :在渭北塬区 ,要夺地膜小麦高产 ,比较适宜的播种密度为 180万~ 2 2 5万苗 /hm2 ,播种日期为 9月 3 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为材料,采用5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5、420、420万/hm2.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之间差异明显,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密度的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千粒质量在相邻密度间差异较小.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三值产价随密度的增加,穗值产价呈下降的趋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质量范围,使穗、粒、质量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获得最佳产量.此外,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旱作小麦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突皮性措施;在多种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中,以夏闲期采用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或微型聚水地膜覆盖的聚水、保墒、增产效果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栽培技术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运用微型聚水地膜覆盖技术,会使陕西渭北原区及类似地区夏闲地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