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4篇
  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研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估测棉花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的方法,以期为棉花生长状况的动态监测提供依据。2013-2014年设置不同株行距配置试验,在棉花关键生育时期通过数码相机、线性光量子传感器分别测定棉花覆盖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下,fCover和fAPAR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生育后期由于非绿色器官的增多致使低估fCover;fCover与fIPAR和fAPAR呈线性的极显著正相关,与LAI和干物质呈指数的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2a数据,建立图像覆盖度估测fAPAR的模型(R2=0.895,SE=0.076);根据独立试验数据对估测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64)较高且预测误差(RMSE=0.058)较小。因此,图像覆盖度是一种简便、快捷、有效地估测棉花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等行距密植机采模式下不同耐旱性棉花品种冠层特性对滴水量的响应及作用机理,为干旱区棉花节水灌溉和耐旱性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耐旱性强的品种新陆早22号和耐旱性弱的品种新陆早17号为试材,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研究滴水量对耐旱性不同棉花品种棉花冠层结构、光分布、群体光合和呼吸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叶绿素含量(Chl)、群体光合(CAP)和呼吸速率(CR)随滴水量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在W3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其中新陆早22号在盛花至盛铃后期上述参数在W2、W3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W1处理;冠层开度(DIFN)和冠层PAR透过率则随滴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均表现为W1>W2、W3;新陆早17号和新陆早22号分别在W3、W2处理下籽棉产量最高,W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新陆早22号的Chl、叶面积指数(LAI)、CAP和CR在盛花至吐絮期比新陆早17号高0.8%~10.5%、3.4%~15.0%、1.3%~16.7%、2.9%~22.9%,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新陆早17号高8.9%、9.2%。籽棉产量与LAI、CAP、CR、Chl均呈正相关,与DIFN呈负相关。【结论】 在等行距密植条件下,根据棉花品种对水分的敏感性不同,灌水量控制在3 900~4 800 m3/hm2时,可以使棉花在生育中期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适宜的冠层开度以及均匀的光分布,促进光合速率的提升,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3.
该研究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对棉花黄萎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进行估算,为棉花黄萎病预防和防治提供依据。对病害棉田进行调查,获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及地面产量损失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及灰度值标准差法分别筛选识别病害棉株的最佳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组合;基于筛选的结果建立棉田综合影像(最佳波段组合与差值植被指数综合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径向基核函数分类法对病害棉田原始影像和综合影像进行产量空间分布分析及产量损失估算。结果表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识别病害棉田的最佳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组合分别是差值植被指数(相关系数为-0.86)、波段B3(550~10 nm)、B5(656~10 nm)、B8(800~10 nm)的波段组合(B3-B5-B8)(最佳指数因子为153.44);综合影像较原始影像更能准确识别病害棉田产量空间分布情况(总体精度为96.64%,Kappa系数为95.61%),不同病害严重度(健康b0、轻度b1、中度b2、重度b3、极严重b4)对应棉田面积比例分别为7.81%、23.78%、29.20%、13.92%、17.43%;综合影像对病害棉田产量损失量估算效果最好,不同病害严重度(b0、b1、b2、b3、b4)对应棉田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22.80%、31.32%、49.02%、76.33%,预估籽棉损失量达4 260.01 kg,损失率为49.16%,皮棉损失量达2 267.18 kg,损失率为54.51%。与病害胁迫棉田产量损失估算值相比,实际棉田籽棉损失率高6.28%,皮棉损失率高4.48%。病害胁迫棉田产量估算值与实际棉田收获值差异不显著,能够准确实现病害棉田产量损失估算。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4.
北疆棉花合理密植技术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为主要处理,分析测定棉花各生育期的根系干物质积累、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变化、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变化以及棉花生育进程和产量构成,研究棉花合理密植技术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中等肥力棉田膜下滴灌栽培时的最佳收获密度为1.20万/667 m2,播种密度1.40万/667 m2,实现匀株密植,说明北疆中等肥力棉田中密度栽培时具有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25.
几种棉花脱叶剂在新陆早32、33号上的综合应用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早熟陆地棉新陆早32、33号施用不同脱叶剂的综合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早32上脱落宝+乙烯利(600g+1200ml)/hm^2的脱叶效果较好;脱落宝600g/hm^2对单铃重影响较小;脱吐隆+乙烯利(300g+1200ml)/hm^2的催熟效果较好,对衣分影响较小,对棉花种子品质影响较小。在早33上脱清+乙烯利(300g+1200ml)/hm^2的脱叶效果较好;脱落宝(600g/hm^2)对衣分影响较小;脱落宝+乙烯利(600g+1200ml)/hm^2的吐絮较好,对单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较小,对棉花种子品质影响最小。针对新陆早32、33号的品种特性及大田要求,提出了既经济又合理的脱叶剂和施1药方案,分别为脱吐隆+乙烯利(300g+1200ml)/hm^2、脱落宝+乙烯利(600g+l200ml)/hm^2。  相似文献   
26.
氮肥对棉花应用增效缩节胺封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棉花施N对DPC~+(1,1-二甲基哌啶鎓氯化物;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化学封顶效应的影响,以新陆早53号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新疆石河子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N量对棉花株高和果枝数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棉花的产量。中N(300kg/hm2)处理子棉产量最高,较低N(150kg/hm~2)和高N(450kg/hm~2)分别增加23.5%和6.6%。棉花株高和果枝台数随DPC~+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剂量DPC~+的株高较CK增加4.8~11.6cm,果枝数增加3.8~4.6台。中剂量(750mL/hm2)DPC~+处理的平均产量与CK基本持平,高剂量(1 050mL/hm~2)略有降低,低剂量(450mL/hm~2)的较CK降低6%~9%。中N中剂量DPC~+的产量是所有处理中(包括CK)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较多。低N和高N量下,分别以低剂量DPC~+和高剂量DPC~+的产量相对较高。施N量和DPC~+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棉花生产中需要根据N肥用量确定适宜的DPC~+剂量进行化学封顶。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棉花黄萎病叶片全氮含量(LTNC)与高光谱数据间相关性,为遥感监测黄萎病冠层全氮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棉花黄萎病发生的不同时期,获取黄萎病叶片光谱及氮素含量数据,对其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处理和光谱特征参数提取,并与氮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棉花黄萎病LTNC与反射光谱在404~728 nm,880 ~2 500 nm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r=-0.71,-0.68),748 ~ 768 nm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r=0.31),且在694、758、2 247 nm处的相关系数最大,|r(=0.87,0.32,0.73;(2)黄萎病LTNC与一阶微分光谱在700 ~753 nm处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r=0.89),在452 ~ 632 nm处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r=-0.64),与单波段554 nm处相关系最大(|r(=0.90);(3)黄萎病LINC与24个光谱特征参数均达极显著相关,组合波段参数相关性最好,植被指数和吸收参数的相关性较好,单波段相关性一般,与PVI[FD554,FD731]的相关性最好,r值最大,为0.91;与PPR[550,450]的相关性最差,|r(仅为0.48.[结论]黄萎病棉叶LTNC与高光谱数据间有高的相关性,可利用高光谱数据对黄萎病LTNC进行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28.
新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其中品种的贡献率在30%左右.鉴于北疆特殊的气候生态条件,选育多纤维类型的早熟、丰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械采收的早熟陆地棉品种是新疆棉花生产发展必然的长期选择.  相似文献   
29.
新陆早32号脱叶剂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脱叶是机械采棉的必要环节和前提,筛选效果较好的脱叶剂,确定科学的施药方案,是推广机械化采棉技术的重要手段.针对新陆早32号适合机采的品种特性,研究不同脱叶剂对新陆早32号产量、品质以及种子成熟度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新陆早32号的脱叶剂类型并确定合理的施药方案,为新陆早32号的合理机采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0.
滴灌定额对棉花株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5个滴灌定额处理(W1:600 m3·hm-2,W2:540 m3·hm-2;W3:480 m3·hm-2,W4:420 m3·hm-2,W5:360 m3·hm-2),研究棉花农艺性状、成铃模式、产量及纤维品质对滴灌定额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滴灌定额的减少,棉花株高表现为W2>W1>W3>W4>W5,果枝台数和蕾花铃总数(8月10日)均以W1处理最大,分别为9台和13.8个,W5处理最小,分别为8.75台和10.2个,其中W1与W2处理上、中、下部铃数及铃重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均以W1处理最高,达到6 431 kg·hm-2和2 520 kg·hm-2,但与W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在W1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3、W4、W5处理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W1处理分别低0.4、1.1、1.6 mm和0.5%、0.7%、0.9%。因此,控制滴灌定额在540 m3·hm-2,可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