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2篇
  5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针对黑龙江省玉米长期连作及玉米秸秆还田的普遍现象,研究了腐解不同时间(0、60、120、180、240、300d)及不同浓度(0.03125、0.0625、0.125、0.25、0.5gDW/mL)的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低浓度(0.125gDW/mL以下)的腐解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有促进的作用,高浓度(0.25gDW/mL以上)则抑制作用比较明显;随玉米秸秆腐解时间的延长,腐解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呈逐渐减弱趋势,60d秸秆腐解液各浓度处理下玉米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幼苗的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和鲜重相对于其他处理偏低,180d和240d腐解液各浓度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略高于其他时期腐解液同浓度条件下的处理,幼苗的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和鲜重也高于其他时期腐解同浓度条件下的处理,且240d的腐解液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2.
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态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实践证明,微生物肥料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肥料中的有效微生物可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特定肥效及生理功能,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文章综述了中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历史,分类及其主要作用,介绍了微生物肥料在实际生产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微生物肥料在中国农产品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面的应用实例。进一步探讨了目前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同时对中国微生物肥料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微生物肥料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氮肥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氮代谢酶和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探究了供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单958(低氮高效品种)和绥玉7号(低氮低效品种)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6个供氮水平,分别为0、100、140、180、220和260 kg·hm-2(记为N0、N1、N2、N3、N4和N5),分析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叶片和茎秆内的氮素含量、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的原因。【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玉米氮素吸收转运、氮肥生理利用率、玉米产量及产量因子表现为郑单958显著高于绥玉7号。【结论】郑单958相对于绥玉7号具有更高的氮相关酶活性,从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获得更高产量,此研究为黑龙江适宜品种选用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究玉米秸秆腐解液对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取‘郑单958’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腐解时间(0、60、120、180d)和不同腐解质量浓度(0.125、0.25、0.5g/mL)下秸秆腐解液对幼苗(四叶、五叶、六叶期)根际土壤pH、电导率(EC值)、无机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腐解180d、0.5g/mL质量浓度处理下土壤pH达最高,60d、120d,0.5g/mL质量浓度处理下土壤pH低于对照;在腐解120d、0.125g/mL质量浓度处理下土壤EC值达最高,在腐解120d、0.5g/mL质量浓度处理下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最高;幼苗四叶、五叶、六叶期均在腐解60d、0.125g/mL质量浓度处理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达最高;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在60d、120d、180d腐解液处理下均随腐解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升高。在腐解120d、0.5g/mL质量浓度处理下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较高。因此,腐解时间不同的秸秆腐解液不同质量浓度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120d腐解时间的高质量浓度(0.5g/mL)秸秆腐解液对土壤养分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WOFOST模型在东北春麦区的适用性,利用哈尔滨、绥化、嫩江、呼玛、牙克石等地春小麦生长监测点收集到的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了本地化参数校正,建立相应的模型运行数据库,并对各个监测点2010-2013年春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校正过的WOFOST模型对各监测点春小麦各生育时期需要的天数、地上部鲜重、经济产量、干物质积累模拟的效果较好,R2分别为0.968、0.904~0.974、0.911~0.944、0.853~0.931,均在可信区间,说明经过校正的WOFOST模型在东北春麦区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6.
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北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东农253为试验材料,设5万、6万、7万、8万株/hm2共4个种植密度,于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研究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北春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玉黄金"的施用改善了叶片的光合性能,增加了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降低非调节性能量消耗的量子产量Y(N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在7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玉黄金"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达11 428.18 kg/hm2。  相似文献   
27.
当前黑龙江玉米大田生产面临氮肥施用过量及种植密度偏低的现状,以"增密减氮"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农华101’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在哈尔滨向阳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100 kg/hm~2、200 kg/hm~2和300 kg/hm~2)和3个密度水平(6.75万株/hm~2、 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研究不同氮肥与密度处理对玉米叶片SPAD值、地上部物质积累、茎秆力学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和密度增加,玉米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且均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达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当施氮量大于200 kg/hm~2、密度大于8.25万株/hm~2时,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呈下降趋势。氮肥密度互作条件下,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玉米第4茎节在灌浆期茎秆穿刺强度及弯折强度最大,分别为68.5 104 N/m~2和14.16 Nm,籽粒产量最高为15 501.40 kg/hm~2。表明黑龙江哈尔滨第一积温带玉米种植以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为宜,可达到个体功能与群体质量协同增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态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实践证明,微生物肥料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肥料中的有效微生物可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特定肥效及生理功能,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文章综述了中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历史,分类及其主要作用,介绍了微生物肥料在实际生产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微生物肥料在中国农产品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面的应用实例。进一步探讨了目前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同时对中国微生物肥料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微生物肥料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中国作物栽培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栽培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简要回顾了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历史,指出作物栽培在人类发展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作物栽培科学的涵义及其理论体系,强调了新世纪下发展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作物栽培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为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开拓许多新领域,新世纪下作物栽培科学必将与时俱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0.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灌浆期对两种株型的高产玉米品种丰禾1(平展型)及郑单958(紧凑型)的冠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灌浆期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密度处理下(丰禾1为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灌浆末期叶面积指数最高,衰减最慢,产量最高(丰禾1为9896kg/hm2、郑单958为10867kg/hm2);灌浆期平均叶倾角总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两个株型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茎粗变化趋势相反;灌浆前期和中期叶面积指数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茎粗与穗粒数正相关,与百粒重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