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30篇
  9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系灌浆期间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品种灌浆期间籽粒糖含量呈一致下降趋势,而淀粉含量则呈一致上升趋势,籽粒中糖含量变化与淀粉合成关系密切。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10d内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低于豫麦49-198系,而在花后10d之后反高于豫麦49-198系;籽粒中蔗糖含量在花后20d内高于豫麦49-198系,而在花后20d之后则低于豫麦49-198系;与豫麦49-198系相比较,灌浆期间兰考矮早八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表现为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特点,表明该品种在籽粒灌浆初期同化物供应充足,而在灌浆后期具有较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能力,从而为最终实现较高粒重提供了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62.
硫肥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土壤有效硫含量15.8 mg.kg-1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硫肥处理对冬小麦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豫麦66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kg.hm-2纯硫基施或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蒸腾速率(Tr),同时提高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尤其显著地提高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延缓了灌浆后期Pn的下降。施硫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以60 kg.hm-2纯硫分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效果最好。两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对不同硫肥处理的反应表现出差异,施硫对豫麦66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豫麦49。纯硫120 kg.hm-2处理的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低于其他硫肥处理。据此,作者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合理施用硫肥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3.
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 ,水稻生产的高速发展 ,为勤得利农场农业连续五年实现跨跃式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场水稻生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比较效益下降 ,该场把指导思想转到以市场为导向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着力于提高单产 ,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把“节本增效”作为保证水稻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经济效益总量的重要措施。1 严格控制播量大部分稻农有“有钱买种 ,没钱买苗”的思想 ,盘播量达 0 15~ 2 0kg ,1hm2 用种6 7 5~ 90kg ,而盘育机插苗 ,盘播量 0 1kg ,1hm2 用种仅 45kg。因此 ,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64.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糊化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的淀粉合成动态,为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信息,对6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组分的变化及淀粉糊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糯性小麦的直链淀粉含量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糯性小麦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有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基因型小麦直链、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图,不同品种直链淀粉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不同,而支链淀粉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均在花后21d;不同小麦品种的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而上升;不同品种淀粉糊化特性不同:糯性小麦之间在糊化时间、反弹值上无差异,而在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上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对于非糯性小麦,豫麦50和其他品种的多数糊化参数差异达显著水平;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在糊化参数上的差异达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5.
冬小麦上短控释期尿素的适宜施用量与施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控释尿素受土壤温度、 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应用效果不一。对比相同施氮量下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与尿素分期施用,以及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追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为控释尿素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麦26为供试材料,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冬小麦籽粒产量、 主要品质性状、 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设两个试验,试验1: 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各设5个氮肥水平,即N 0、 120、 160、 200和240 kg/hm2; 试验2: 设不施氮肥、 N 200 kg/hm2总氮量下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均40%返青期追施3个处理。【结果】 1)与不施氮(CK)相比,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分期施用普通尿素N 24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N 160 kg/hm2除外)。然而,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增产率达15.8%; 2)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较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籽粒容重、 蛋白质含量、 水分含量、 湿面筋含量均有所提高,且两种尿素处理间籽粒容重在N 160 kg/hm2和N 200 kg/hm2时差异达显著水平。然而,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籽粒容重、 湿面筋含量、 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 3)两种尿素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此外,与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相比,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减少了小麦拔节期追肥人工成本投入,但由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籽粒产量较低和氮肥价格较高,导致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然而,试验2结果表明,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氮素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回收率)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结论】本研究地区较适宜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N 200 kg/hm2,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较适宜于劳力欠缺的农户,而对于个别劳力充足的农户则适宜采用分期追施普通尿素或者小麦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的氮肥管理技术。因此,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用工成本日益增加以及种粮比较效益持续降低的大环境下,氮素肥料合理选择和施用技术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6.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于拔节期前后测定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一级分蘖的第一分蘖(分蘖I)和第二分蘖(分蘖II)各时期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内IAA和ZR含量表现为主茎>分蘖I>分蘖II,其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在拔节前期开始加大;叶片内ABA含量表现为分蘖>主茎,其差距开始加大的时期比其他激素晚6~12 d。各激素含量在主茎与分蘖间的差距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分蘖衰亡。激素间平衡与分蘖成穗关系更为密切,分蘖叶片中IAA/ABA和ZR/ABA比值低不利于分蘖最终成穗。激素含量比值在分蘖和主茎叶片中出现差距的时间要早于单一激素含量在分蘖与主茎中出现差距。与单个激素含量相比,激素之间的平衡以及分蘖与主茎激素平衡的差距可能与分蘖成穗的关系更为密切。分蘖中IAA/ABA和ZR/ABA比值占主茎中相应比值的比例可使判断成穗蘖和衰亡蘖出现差距的时间提前至二棱末期,比单一激素含量判断提前6~22 d。  相似文献   
6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氮的积累、分配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植株氮积累量分别在越冬期-返青期内和开花期-成熟期内出现2个高峰,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在生育前期较慢,后期则较快,且2个品种均在拔节期-开花期内以最低密度水平的C.处理(300 × 10~4·hm~(-2))和B_1(75 × 10~4·hm~(-2))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积累量均以最低的密度处理表现最高,最高的密度处理表现最低;2个种穗型品种花后氯积累对子粒氮贡献率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C_1处理和B_3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熟期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以C_2处理(375 × 10~4hm~(-2))和C_4(525 × 10~4·hm~(-2))处理最高,其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以C_1(300×10~4·hm~(-2))处理条件下最长;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成熟期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以B_2处理(150 × 10~4·hm~(-2))最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则以最高密度的B_4处理(300 ×10~4·hm~(-2))最长.  相似文献   
68.
明确不同粒色小麦籽粒铁锌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及其对氮磷肥配施的响应, 对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6个不同粒色(白粒、红粒和黑粒)小麦品种为材料,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N1: 90 kg N hm -2; N2: 240 kg N hm -2; P1: 60 kg P2O5 hm -2; P2: 209 kg P2O5 hm -2)对小麦产量、籽粒铁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籽粒铁锌含量和积累量存在年际间差异, 黑粒小麦具有较高的铁锌生物有效性。小麦籽粒产量、铁锌含量及积累量在N2P1处理下最高; 铁锌生物有效性在N2P2或N2P1处理下最高, 两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红粒小麦扬麦15和扬麦22在N2P1水平下籽粒铁锌含量及其积累量最高, N2P2次之; 黑粒小麦周黑麦1号和紫麦1号在N2P2水平下铁含量及其积累量最高, N2P1次之; 不同品种的铁锌生物有效性多数在N2P1或N2P2水平下最高, 表明适量增施氮肥, 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铁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效率, N2P1 (240 kg N hm -2、60 kg P2O5 hm -2)处理对提高产量、增加籽粒铁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河南省许昌市张潘镇4个不同施氮水平11年定位试验,施氮量分别为0(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及300 kg·hm-2(N3),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碳氮含量、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变化,并探寻长期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调控路径。【结果】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呈现大团聚体(>0.25 mm)向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转化的趋势,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碳、氮含量在0—20cm土层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上升,20—4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N0相比,0—20 cm土层各施氮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3.1%—37.2%和19.4%—29.4%;20—40 cm土层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5.3%—32.2%和6.1%—29.3%。长期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70.
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播期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2006-2007年度以4个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中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参数均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品种比较,弱筋品种豫麦50的主要黏度参数如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小于中筋品种和强筋品种;中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及最终黏度与豫麦34和豫麦49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从播期影响看,兰考矮早八、豫麦34和豫麦50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均以晚播(11月5日)处理的最低,与其他播期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表明在河南生态条件下晚播(11月份播种)导致淀粉品质变差,但品种之间表现有一定的差异.除豫麦49外,各品种处理间主要黏度参数间的差异与灌浆期间气象条件有关,较高日均温对小麦淀粉黏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