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8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4篇
  11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我场于1985年底由新疆引进天山马鹿15只,其中公鹿12只,母鹿3只,经过几年的饲养,天山马鹿逐渐适应了宁安农场的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通过四年的繁殖,鹿群逐年扩大,到1989年底存栏数23只,其中公鹿18只,母鹿5只,据我们的观察,不论是产茸量还是繁殖性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3.
124.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源对爱拔益家肉鸡(AA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80只1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试验周期共42 d。试验期间自由采食饮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以饲喂5%发酵棉粕、发酵菜籽粕及混合发酵棉粕(2.5%)和菜籽粕(2.5%)替代对照组中的豆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和42日龄发酵棉粕-菜籽粕组试验鸡的体重分别升高3.54%和4.52%,差异显著(P<0.05)。与发酵棉粕组、发酵菜籽粕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组的试验鸡体重分别显著增加4.67%和3.96%(P<0.05)。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4.63%(P<0.05);与发酵棉粕组和发酵菜籽粕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组分别升高4.76%和4.05%,差异显著(P<0.05)。与发酵棉粕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组的腹脂率显著降低14.68%(P<0.05)。【结论】发酵棉粕-菜籽粕组试验鸡会显著提高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体重、屠宰率及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的含量,但对其他指标无影响。日粮中添加5%的混合发酵棉粕-菜籽粕的效果优于单一添加使用。  相似文献   
125.
氯氟氰虫酰胺(ZJ4042){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是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邻苯二甲酰胺类新型杀虫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氯氟氰虫酰胺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室内杀虫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氟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二化螟的LC50值分别为0.046、0.072、0.071和1.95 mg/L,与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毒力相当。在田间用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处理(有效剂量30 g/hm2),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及菜青虫Pieris rapae药后7 d的防效为90.1%~96.3%;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药后15 d的防效为82.9%~90.5%;在试验剂量下,未观察到其对作物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126.
西藏地区严酷的高原环境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裂腹鱼亚科鱼类其各属种间不同类群的染色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以体质量246.0~374.2 g的雄性色林错裸鲤肾脏组织细胞为材料,采用常规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吉姆萨染色,确定其染色体数目、核型;通过银染显带(Ag-NORs)技术及荧光染料色霉素A(CMA3)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重荧光染色技术,推测其带型及倍性。结果表明:色林错裸鲤染色体数目为4n=88,核型公式为40m+20sm+28st/t, NF=148。通过Ag-NORs染色观察,色林错裸鲤间期核最高银染点数为4个,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分裂相银染点数最高为4个,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上,为端部Ag-NORs。经CMA3/DAPI双重荧光染色,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显示有4个CMA3阳性部位,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的端部区域。因此,推测色林错裸鲤是含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本研究结果补充了色林错裸鲤细胞遗传学...  相似文献   
127.
由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引起的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建立霜疫霉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荔枝霜疫霉三磷酸鸟苷(GTP)结合蛋白基因(GTP-binding protein gene,Ypt1)为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巢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两种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特异性检测表明,只有不同来源的21个荔枝霜疫霉菌株经PCR扩增获得249 bp的特异性条带,同时,在钙黄绿素指示剂的作用下,LAMP检测显示绿色,且扩增产物用2.0%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特有的梯形条带,而其他13种不同卵菌近缘种及8种常见病原真菌42个菌株均未观察到这些现象.灵敏度检测显示,将特异引物PvYF1/PvYR1与疫霉属Yptl通用引物Yph1F/Yph2R进行巢式PCR扩增后,其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100fg/25 μL,较常规PCR提高1 000倍,而LAMP方法检测灵敏度是巢式PCR的10倍.本研究分别采用常规PCR、巢式PCR和LAMP方法对采集自福建省荔枝霜疫霉病典型症状及可疑症状的荔枝叶片或果实进行检测,并用传统分离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漳州采集的30份样品中,常规PCR、巢式PCR和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22(77.3%)、20/22(90.9%)和21/22(95.5%);在莆田采集的25份样品中,常规PCR、巢式PCR和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17(88.2%)、16/17(94.1%)、17/17(100%).可见LAMP方法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具有检测程序便捷,所需设备简单和肉眼能判断结果的优势,适合基层部门及田间荔枝霜疫霉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8.
为预测适合的杂种优势组合,给淇河鲫杂种优势的利用和长远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淇河鲫作母本,红色、白色、黄色和黑色4个品系的锦鲤作父本,杂交产生F1代,采用COⅠ基因标记分析了杂交子一代的遗传距离,研究它与杂种优势表现之间的关系。运用PCR技术扩增了父母本及F1子代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用ClustalX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0种鱼COⅠ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4.5%,AT含量为55.5%。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亲本间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淇河鲫与红色锦鲤(0.1374),其次是淇河鲫与黄色锦鲤(0.1367),淇河鲫与白色和黑色锦鲤的遗传距离相当;淇河鲫和红色锦鲤的杂交子代与淇河鲫的遗传距离最小,与淇河鲫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淇河鲫和白色锦鲤的杂交子代。  相似文献   
129.
文章阐述了建筑边缘空间的概念及其特点,研究了如何在建筑边缘空间景观设计中体现其特性并且使设计更加人文化,充分发挥其作为过渡空间的过渡、变化、协调及融和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0.
花色苷类化合物是红葡萄酒中主要的颜色物质,其种类、状态和含量决定了酒体的色泽特征和陈酿潜能。但花色苷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降解,使得红葡萄酒出现色度变浅、颜色稳定性不佳等问题。通过花色苷与辅色素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即辅色化作用),可以达到增强葡萄酒色泽、提高颜色稳定性的效果,是一种天然有效提升红葡萄酒色泽的方法。系统介绍了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辅色化反应的作用类型、辅色化反应机制、辅色化现象的测定和表征、红葡萄酒中主要的辅色素因子以及辅色化反应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花色苷结构稳定性研究及其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