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报道了3种海南新记录植物,分别为密毛长柄山蚂蝗[Hylodesmum densum(C.ChenX.J.Cui)H.OhashiR.R.Mill]、通城虎(Aristolochia fordiana Hemsl.)及石生鸡脚参[Orthosiphon marmoritis(Hance)Dunn]。  相似文献   
22.
综述了航天育种的历史、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主要成就、航天育种的原理、柱花草概述、航天育种在柱花草的应用等,并展望了柱花草航天育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深红棕榈象[Rhynchophorus cruentatus (Fabricus)]是棕榈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随着我国对外引进植物苗木贸易的频繁交流,该虫通过引进寄主植物携带传入我国的可能性很大。对深红棕榈象的分布、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征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预防与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24.
椰子木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2013年8月首次在我国海南发现,对我国椰子及棕榈产业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椰子木蛾发生规律、生物学习性、预测预报以及防治适期的基础。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分龄的准确指标。本文通过林间收集椰子木蛾幼虫头壳和实验室饲养椰子木蛾并收集头壳的方法,通过测量与比较,运用频次分布与线性回归等,对椰子木蛾的龄期划分进行了研究,并依据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对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确定其在林间和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龄数分别为5龄和5~8龄。室内饲养与室外相比,龄数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室内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周期、食物营养等以及椰子木蛾自身遗传、种群密度等不同,室内环境条件不利而引起其龄期数增加。  相似文献   
25.
干旱胁迫对油棕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油棕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受害指数增大,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酶、POD酶活性出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该研究结果对于油棕品种的引种或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正>0引言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国,畜牧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远超其他行业,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研究一般从智能化发展、产业升级、绿色技术创新、构建低碳养殖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后续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良好思路。本文在分析我国畜牧行业碳排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生猪低碳养殖的典型案例,对现代畜牧业低碳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红棕象甲为害调查与诱集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8年,累积多次在海南省多个县市开展实地调查,发现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er)]的寄主植物15种,常见受害寄主植物有椰子、霸王棕、美丽针葵、酒瓶椰子等,并对采集的红棕象甲虫源标本及为害特征进行观察。在海南8个市县的椰子种植区及棕榈园共设30个监测点,各个监测点均能诱到红棕象甲成虫。田间实时诱集监测的3年积累试验数据显示:全年均能诱集到红棕象甲成虫,6~8月份能诱到较多的红棕象甲成虫,说明这时期是红棕象甲成虫活动的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28.
概略介绍了椰子大观园124种棕榈科植物的用途及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组织培养是椰子快速繁殖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椰子组织培养技术尚属世界性难题。综述了国内外椰子胚培养和未成熟花序、嫩芽、嫩叶等外植体无性繁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还指出了椰子组织培养的研究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为椰子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运用TaPL3(version3.00)模型计算了7种PCBs同系物在兰州地区通过大气和水体的特征迁移距离(CTD)及其总持久性(Po)v,讨论了其长距离传输潜力(LRTP)和Pov之间的关系,并以PCB28为例,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地区PCB28、PCB52、PCB77、PCB101、PCB138、PCB153和PCB180通过大气的CTDair在250~2500km之间,Pov在500~33000d之间,PCB138、PCB153和PCB180对源区影响较大;通过水体的CTDwater在6500~61000km之间,Pov在850~36000d之间,PCB28、PCB52、PCB77和PCB101对源区影响较大。7种PCBs的同系物LRTP和Pov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排放到大气中的PCBs而言,对Pov和CTD影响最大的参数都是理化参数;就排放到水体中的PCBs而言,Pov比CTD更依赖于PCBs的理化性质,而CTD比Pov更依赖于环境条件。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兰州地区PCB28通过大气的CTDair偏低,通过水体的CTDwater偏高,PCB28通过大气和水体的Pov都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