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1.
钾素对棉花营养吸收分配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陆早24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水培方式研究施钾对棉花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素的吸收分配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适当提高营养液中的钾浓度能明显促进棉花生长发育;促进棉株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增加纤维的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且都呈现:低钾处理高钾处理对照处理的规律性。尤以低钾浓度(K1和K2)见优,K1和K2的钾素总吸收积累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的62.1和69.8倍;K2的纤维品质综合表现最好,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比高钾浓度(K3和K4)分别增加了0.5~3.4 mm,1.2~5.3 cN/tex,0.3~0.9。钾营养缺乏直接影响棉花的结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集新疆额尔齐斯河沿岸野生牛肝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该野生大型食用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野生牛肝菌的生长环境、表现形态以及生长分布情况,进行形态学鉴定.分离培养采用菌根菌培养基,通过rDNA rTS区段的PCR扩增菌体子实体和培养的菌丝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成熟牛肝菌的菌盖直径在6-13 cm,初期球形菌盖紧包菌柄顶端后期成扁半球形,菌肉白色,微带粉色,菌柄顶部也为白色,菌管由白色逐渐变为褐色带暗土黄色,管孔小.菌柄长4~12 cm,粗2~6cm,近圆柱形,淡褐色或淡黄褐色,表面具黑色疣状突起,内部实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圆形呈褐色.该野生牛肝菌菌盖、菌柄及两者交接处均能分离出菌丝.利用rDNA上的ITS区段对野生牛肝菌及其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辅助鉴定,子实体及其分离菌株的ITS片段长度基本一致,在1 000bp左右二者的相似性达到96;.采用DNAStar软件中的Meg,Align-ClustalW模型计算出牛肝菌的进化分歧矩阵,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论]从形态学观察,野生牛肝菌与隶属于伞菌目(Agaricases)、牛肝菌科(Boletaceae)、疣柄牛肝菌属(Leccinum)的皱皮疣柄牛肝菌Leccinum duriusculum最为近似,从分子生物学鉴定该野生牛肝菌与Genebank中AF484445.1序列即皱皮疣柄牛肝菌Leccinum duriusculum是同一来源,一致性高达98.4;.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特征、发生规律,观察了其新疆种群的形态特征,于2012年在田间比较了该寄生蜂在棉花、甜瓜、茄子和辣椒上与烟粉虱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在辣椒上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虫发生期最早,7月5日始见成虫;在4种作物上海氏桨角蚜小蜂和烟粉虱成虫分别在茄子和甜瓜上的发生数量最多,单叶虫口数量最高分别为16.12和66.47头;除辣椒外,在其它作物上成蜂的发生期比烟粉虱成虫约晚20 d,而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与未被寄生的若虫时空动态较吻合;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在植株上的成虫数量均表现出明显的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与烟粉虱比较,海氏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的时空动态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跟随效应,且其可能对寄主植物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设施豇豆生产中常遭受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为害,蚜害可导致豇豆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出现。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为豆蚜的重要天敌,在豇豆生产用温室内,按多异瓢虫和豆蚜益害比1:10、1:20、1:40、1:60及1:80比例分别释放多异瓢虫成虫;同时,设置未释放天敌对照区。调查豆蚜和多异瓢虫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比较豆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多异瓢虫定殖率及种群增长率等指标,确定持续防治豆蚜的最佳益害比。结果表明,在按益害比1:10和1:20释放多异瓢虫5~35 d后,其对豆蚜防效可达90%以上;但防治后期多异瓢虫定殖率低,防治成本较高。按益害比1:80释放多异瓢虫3~7 d后,对豆蚜防效高于60%,释放后期防效持效期为7 d,防治后期瓢虫定殖率和种群定殖速度较高。益害比为1:60和1:80时防治后期防效低、持效期短,但定殖率高于其他益害比。益害比1:40则兼具防效好和定殖率高的特点,可持续控制设施豇豆豆蚜的为害,是最佳释放比例。推荐将1:40作为多异瓢虫防治豇豆上豆蚜的参考益害比。  相似文献   
15.
用甲醇冷浸法提取新疆20种野生植物提取物,在室内分别测定其对棉蚜24 h的触杀和内吸生物活性,结果表明:0903T2等18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对棉蚜的触杀活性都比较高,24 h校正死亡率均在90;以上;而内吸活性均较差,最高校正死亡率仅达65.9;.0903T2提取物对天敌安全性测定表明,在40 g/L高浓度下对两种棉田优势天敌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的校正死亡率仅达12.47;和23.08;,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南疆阿瓦提棉区的棉蚜及瓢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序动态耦合规律,结果表明:大尺度下:棉蚜变程范围在6.60~24.60 m,平均12.07 m;块金/基台盛发期范围8.35%~49.98%,消退期在6.63%~13.90%;小尺度下:棉蚜变程范围在1.37~14.76 m,平均3.525 m;块金/基台范围盛发期1.32%~38.81%,消退期在0.21%~83.54%;通过种群动态分析、各向异性变异函数分析及普通克里格插值三维模拟分析,表明不同尺度下瓢虫与棉蚜有着比较典型的追随关系,但小尺度下受随机因素干扰较多,种群变化曲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丰刚  马羌松  马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99-1100,1260
[目的]为防治新疆小麦黑胚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纸碟法,选择爱苗、世高和适乐时等市场常见农药,对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进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在放有爱苗、适乐时、烯唑醇和世高的平板上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放有三唑酮、阿米西达、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硫磺的平板上基本不受抑制。供试农药对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抑菌效果顺序为1 000倍爱苗>4 000倍世高>1 000倍适乐时>1 000倍烯唑醇,对细链格孢的为1 000倍爱苗>3 000倍世高>1 000倍适乐时>2 500倍烯唑醇。爱苗1 000倍液在2种病原菌平板上的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结论]爱苗、世高和适乐时对小麦黑胚病的2种主要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综合考虑,10%世高水分散粒剂是生产中防治小麦黑胚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的高毒、高残留、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农药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生物农药特别是植物源农药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发展植物源农药的时代背景及其必要性;植物源农药的特点、种类、研究现状、开发模式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一个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在自然棉田相邻棉田施药是否会对自然棉田天敌及害虫造成影响.设置4种处理:自然棉田、化防棉田、单侧化防棉田、双侧化防棉田,通过调查各类棉田中天敌及害虫的种类与数量来比较不同处理棉田天敌种群动态及对害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个处理间棉蚜、烟粉虱、蓟马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棉田>单侧化防棉田>双侧化防棉田>化防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MEAM1烟粉虱隐种[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对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风险,预测交互抗性发展速率,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群体汰选法获得抗性品系,采用数量遗传学的域性状分析法估算交互抗性现实遗传力( h2) ,并预测不同选择压下交互抗性发展速率。【结果】 在50%~70%药剂选择压力下,MEAM1烟粉虱隐种连续汰选9代后,吡虫啉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和啶虫脒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8.72和19.21倍,分别达到低等和中等交互抗性水平,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198 1和0.285 4;啶虫脒抗性汰选品系对吡虫啉和噻虫嗪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10.08和9.83倍,表现出中等和低等交互抗性水平,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242 3和0.128 1;噻虫嗪抗性汰选品系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3.12和3.11倍,均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142 1和0.068 0。【结论】 吡虫啉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啶虫脒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风险;噻虫嗪抗性汰选品系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