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1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锁科  马晖玲 《草地学报》2015,23(2):316-321
以商用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午夜2号’、‘巴润’、‘肯塔基’)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分蘖期间内源激素(IAA,ZR+Z)含量的变化特征,为选择适宜的草种和科学地管理草坪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草地早熟禾分蘖过程中, IAA与ZR+Z变化趋势相似,呈单峰曲线,发芽后1周左右,IAA含量达到最大值(120 ng·g-1左右),此后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而减小;ZR+Z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在发芽后35 d达到峰值(‘午夜2号’205.82 ng·g-1、‘巴润’146.67 ng·g-1、‘肯塔基’172.16 ng·g-1),此后下降;IAA/(ZR+Z)比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草地早熟禾分蘖期间,草地早熟禾平均分蘖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平均分蘖数与IAA含量成负相关,与ZR+Z含量成正相关.就不同品种分蘖能力而言,‘午夜2号’平均分蘖数均大于‘巴润’和‘肯塔基’,且在发芽后第35 d左右达到最大值 (‘午夜2号’2.45分蘖枝·株-1,‘巴润’2.15分蘖枝·株-1,‘肯塔基’1.98分蘖枝·株-1).表明‘午夜2号’在同等生长环境下分蘖能力最强,‘肯塔基’分蘖能力最差,‘巴润’次之.  相似文献   
52.
GFP基因在苜蓿转化组织中的荧光表达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溶菌酶(Ly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获得含有双元基因的紫花苜蓿转基因植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对不同处理、不同培养时期的苜蓿转化愈伤组织及再生转化植株进行荧光检测和荧光表达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预培养的转化愈伤组织中的荧光表达量明显高于未经预培养的转化子;3 d为共培养的最佳时间;侵染时经过摇床上摇动的负压处理,荧光表达量高于静止状态;共培养3 d后的转化荧光表达量达最强,随培养时间延长,表达量少量减少,但能够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53.
紫花苜蓿不同栽培品种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马晖玲  卢欣石  曹致中  葛军 《草业学报》2004,13(6):99-105,F003
离体培养条件下对紫花苜蓿地方栽培品种--陇东苜蓿、和田苜蓿、准格尔苜蓿以及引进品种Rambler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苜蓿品种、外植体、外源激素种类及其浓度等因素均影响着植株的再生.陇东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和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可达91.04%和63.75%;和田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可达92.05%,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为56.82%.这2个品种在紫花苜蓿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中是较理想的试验材料;紫花苜蓿下胚轴是理想的受体材料.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细胞胚的形成以2.0 mg/L 2,4-D处理2周为最佳;在2.0 mg/L 2,4-D 0.5~2.0 mg/L 6-BA的作用下,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以及进一步发育的趋势较强.对体细胞胚的发育和幼苗的形成则以2.0 mg/L 6-BA 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进行处理.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 1.0 mg/L IBA 1%蔗糖 0.7%琼脂.  相似文献   
54.
以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Ⅱ号、新格莱德和橄榄球Ⅱ号继代培养20次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设置不同的pH水平,通过2种培养方式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观测其原生质体的分裂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原生质体最适宜的培养方式为固液双层培养,固液双层培养中液相pH为5.8(新格莱德pH6.0)时原生质体分裂率达最高值,午夜2号42.8%、新格莱德50.1%和橄榄球2号29.4%。基因型的差异对于原生质体培养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影响植物原生质体分裂的生理生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烟草试管苗幼叶,美味猕猴桃、毛花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和玉米幼叶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和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美味猕猴桃及毛花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在培养20d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分裂率为17.8%和20.5%,前者可继续分裂形成小细胞团,而后者仅分裂1~2次。对照材料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培养2周后,再生细胞分裂率高达70.1%。玉米幼叶原生质体极难分裂。烟草叶中POX、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它3种材料。因此较低水平的POX、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是两种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分裂率低和玉米幼叶难以培养成功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6.
植物激素作用时间的不同影响着烟草离体叶器官的再生,实验表明:在加有0.05 mg/L NAA和2 mg/L的KT的MS培养基上,烟草离体叶芽的分化于激素作用的一定时间内达到最佳状态。在有0.05 mg/L KT和2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激素的短期作用有利于离体叶上根的形成。而一直在含激素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离体叶,其芽的分化率反而低。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午夜’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镉(Cadmium,Cd)胁迫下及不同浓度(5,50,100 nM)的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0.5 mM CdCl2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叶片的叶绿素代谢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d胁迫1 d后可诱导PpPBGD,PpCHLD,PpCHLIPpPOR基因的下调表达和PpCLH,PpPPH,PpPAOPpRCCR基因的上调表达。50 nM的EBR可显著提高Cd胁迫下原卟啉Ⅳ、镁-原卟啉Ⅳ、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到Cd胁迫6 d时,这些指标与未胁迫对照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外源EBR诱导的叶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上调表达和降解通路的下调表达有关。因此,外源EBR可通过诱导叶绿素生物合成通路基因的上调表达来缓解Cd胁迫引起的叶绿素中间产物转化的受阻程度,以及通过诱导降解通路基因的下调表达来减缓叶绿素的降解,进而使得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叶片叶绿素含量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8.
以7个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种质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是否除稃壳对草地早熟禾发芽和多胚苗频率的影响.结果 显示,不同材料的发芽势、发芽率、二胚率、三胚率以及多胚率在不同温度以及除稃壳后表现均不相同.这表明草地早熟禾的发芽情况和多胚率因材料来源、萌发温度和种子状态的不同而异.综合分析表明,除肃南和秦州采集的种子外,适当降低萌发温度可显著提高其余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的发芽率,不同的是,清水和甘谷采集的种子在除稃壳后,提高幅度更大;多胚苗频率的变化不同于发芽率,其中陇南和甘谷采集的种子多胚苗频率不随温度和种子状态变化而改变,其余5个材料的多胚率均在去除稃壳后显著增加,材料之间的差异性为甘南和定西采集的种子在30℃达到最大,清水和肃南采集的种子25℃为最大值,而秦州采集的种子在20℃最大.由此可见,实际生产中若要提高草地早熟禾的多胚率,可以通过控制种子萌发温度和去除稃壳得以实现.然而,具体的草地早熟禾材料还需要提前进行试验才能确定适宜的萌发温度以及是否去除稃壳.  相似文献   
59.
对陇东苜蓿、大叶苜蓿、甘农3号和关中苜蓿4个感霜霉病品种进行了水杨酸喷雾试验,研究了水杨酸对苜蓿霜霉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陇东苜蓿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诱导效果可达61.8%,用不同浓度的SA诱导处理陇东苜蓿幼苗发现,SA诱导的最宜浓度为50μg/μL;SA诱导处理后,苜蓿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明显增强,POD、PAL在处理后第7 d、第5 d达到最大,分别为9.8(μ/g·hfw)和4.87(△OD/0.01 gfw),是对照的2.5倍和3.2倍.  相似文献   
60.
以甘农2号杂花苜蓿下胚轴为材料,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2,4-D、NAA、KT、BA、蔗糖及2,4-D作用时间对甘农2号杂花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细胞胚和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 mg/L 2,4-D+1.5 mg/L NAA为愈伤组织诱导阶段最佳激素组合;2,4-D作用时间以15 d为宜;最佳的芽分化培养基为MS+0.5 mg/L KT+0.1 mg/L NAA+7 g/L琼脂+20 g/L蔗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