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237篇
农学   217篇
基础科学   227篇
  221篇
综合类   1477篇
农作物   121篇
水产渔业   219篇
畜牧兽医   712篇
园艺   234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成效,以土壤保持量为评估指标,应用美国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评估了黄土高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以及植被、气象等因素对其影响,分析了2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平均值为109.5 t/hm2,并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0 t/hm2,空间分布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土壤保持量增加较明显。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PP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值为330.5 gC/m2,且平均每年增加7.2 gC/m2; 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度年平均值为29.2%,且以平均每年0.52%的趋势增加。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以来气温和降水量均显著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469.1 mm,且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3.1 mm,年平均气温为10.2℃,平均每年增加0.03℃。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措施加强,加之区域“暖湿化”有利气候条件,促进了区域生态建设成效显现,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功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2.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马尔柯夫空间概率模型,以吉林省西部1980年,1995年,201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结果表明,1980—2010年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大幅度增加,净增5 552.3km2,其主要由草地、沙地、盐碱地、湿地转化而来,转化而来的耕地呈条块状分布在研究区域中东部及西北部;草地大幅度减少,净减3 708.3km2,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沙地及盐碱地,占区域总面积的7.9%,草地转出部分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西部及西北部;居民和工矿用地增加,净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城镇周边及矿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波动变化,变化区域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中南部;湿地也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转出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研究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达出多维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1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友斌  彭军 《土壤》2007,39(5):673-67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处理技术,与普通生物处理法相比有许多优点.本文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的反应特性以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4.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南北狭长,生态类型多样,光热水同步性强,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制种自然条件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生产的种子脱水快、子粒饱满、光泽鲜亮.适应国内各地种植,是全国玉米、蔬菜制种主要省份之一。目前种子产业已成为我省外向型产业,近年来强盛种业、屯玉种业、天元种业都发展为大型种业龙头集团,进入全国种业五十强,年销种子2亿kg,种子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经济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5.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部,属太岳山南麓黄土丘陵区,总面积940km2,平均海拔1000m,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日照时数2293.9h,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无霜期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称号。  相似文献   
116.
植被恢复演替初期对模拟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演替恢复初期不同植被覆盖以及不同处理下坡面降雨的产流过程和人渗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开始之初,由于地表土壤的土质比较疏松,土壤的人渗率比较大。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土壤中有机质等物质的逐渐累积,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土壤的人渗特征也随之降低。剪草降雨小区的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在降雨的初期,土壤的人渗性能相对较低,随着实验的进行,在雨滴的打击下,部分结皮被破坏,土壤的人渗率也随之增大。说明地表生物结皮的存在,降低了土壤的人渗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破坏地表生物结皮,有利于提高土壤的人渗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降雨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17.
以贵州都匀马尾松良种基地基因收集区内优树单株所采集的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形态、品质和营养物质含量等性状,剖析马尾松种子在单株间及单株内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马尾松单株优树间种子形态特征、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籽粒较大的种子拥有较高的萌发能力,发芽率最高达96.17%,内含物质主要以脂肪为主,占种子总重量的55%左右.种子形态指标与千粒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发芽指标与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马尾松种子形态特征、萌发能力和营养物质含量在单株水平上存在一定的选择潜力,进行种子园的母树选择时,可结合种子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8.
关中西部畦灌优化灌水技术要素组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杨凌区砂壤土、中壤土的冬小麦和果树地,进行了畦田规格和灌水技术要素对水流推进和消退过程、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影响的田间试验,利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数学模型对畦灌条件下的最佳灌水技术要素组合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零惯量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畦灌灌水过程中水流运动规律;畦田规格和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具有明显影响,对所研究的砂壤土冬小麦地在1‰、3‰田面坡度条件下,单宽流量以7L/(s·m)为宜,最大畦长应分别以40m、90m;对中壤土果树地1‰、3‰、5‰坡度条件下的畦长和单宽流量组合为分别以50m和6.0L/(s·m)、90m和6.0L/(s·m)、90m和5.0L/(s·m)左右为宜。同时为达到较高的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畦田坡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119.
山茱萸真空干燥模型建立与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茱萸为试验原料,考察了真空干燥加热温度、干燥室压力对山茱萸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干燥时间和马钱苷质量分数与加热温度和干燥室压力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方法,确定了山茱萸真空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当加热温度为68.1℃、压力为1kPa时,综合优化分值最高时所对应的干燥时间为248min,马钱苷质量分数为  相似文献   
120.
云南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宏州所辖5县(市)的农业生产方式,畜禽养殖方式,农村生活垃圾粪便产生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秸秆、人畜粪便等资源化,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