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2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0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 5株临床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IC值范围 :4~≥ 12 8mg/ L) ,提取各细菌染色体DNA,对 gyr A和 grl A基因进行 PCR扩增 ,产物与 p MD18- T载体连接 ,转化至大肠杆菌 JM10 9感受态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5株菌均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位点 grl A:Ser80 (TCC)→ Phe(TGC) ,Ser80 (TCC)→ Tyr(TAC) ;gyr A:Ser84 (TCA)→ L eu(TTA )、Ser84 (TCA)→ Ala(GCA)、Glu88(GAA)→ L ys(AAA) ,其中 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低 (4~ 6 4 m g/ L) ,均发生 grl A单一点突变 ,其余 3株在 gyr A和 grl A上产生多突变位点 ,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较高 (8~≥ 12 8mg/ L )。说明单一的点突变只能引起低水平或中等水平的耐药 ,高水平的耐药需要多位点的突变。 5株耐药菌株均发生 grl A Ser80→ Tyr(Phe)点突变 ,提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首要靶酶是拓扑异构酶 Iv  相似文献   
22.
马红霞  李耀仓  肖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1-12153
[目的]研究环保型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方法]以天然生物制品壳聚糖(CTS)、硫酸铁(Fe2(SO4)3)以及聚合氯化铝(PAC)为主要原料制备了4种环保型絮凝剂,并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活污水进行絮凝处理,以污水COD、浊度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复合絮凝剂配方、絮凝剂用量、水体pH变化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制备的CTS/PAC和CTS/Fe2(SO4)3复合絮凝剂对污水COD和浊度去除率比单独使用无机絮凝剂有较大提高;CTS/PAC最佳体积配比为1.0∶5.0,每500 ml水复合絮凝剂CTS/PAC最小投加量为4.0 ml,对水体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在pH=7.2时效果最佳,分别为78.5%、98.4%,比单独使用PAC对COD的去除率提高了36.5%,对于浊度的去除率提高21.5%。[结论]CTS/PAC是一种理想复合絮凝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运输应激及其对动物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内外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阶段饲养及功能性养殖场饲养模式的推广,动物的长途运输变得越来越普遍,运输应激引起的动物发病、死亡或致残给畜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加剧。我国牛支原体病的暴发几乎都与运输有关,少数牛在运输到达目的地后2d即可发病。本文从运输应激的特点、原理及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为应激相关疾病的防治和动物福利的改善提  相似文献   
24.
从吉林某鸭场疑似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病/死鸭的脑部、心血分离到一株革兰阴性小杆菌,经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病理学观察、血清型鉴定与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均证实分离株为RA,并将其命名为JL-RA1。该分离株对青霉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高度敏感;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磷霉素等多种药物完全耐药。  相似文献   
25.
牛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国内外牛支原体的耐药性研究进展做以综述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支原体的耐药机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养牛业生产中牛支原体病的防治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组成及优势种,为病原菌致病机制、抗性育种及茎腐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4—2017年采集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3个省(河北、河南、山东)的玉米茎腐病样本850份。通过形态学、通用引物和特异引物对病组织分离物进行鉴定,并采用上述引物直接检测病组织。整合分析分离物鉴定法和组织分子检测法的结果以确定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主要病原菌在各省间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年度的检出率,揭示主要病原菌的种群动态变化;分析单个样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率,探讨多种病原菌的共存模式。【结果】 有667份样本检测出真菌或卵菌,占总样本的78.47%;年度间样本检出率存在差异,2014年的检出率不足50%,而2015—2017年的检出率相近,均高于90%。在所有样本中共检出20属46种真菌或卵菌,其中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检出率最高,为89.96%,包括禾谷镰孢复合种(F.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厚垣镰孢(F. chlamydosporum)、亚粘团镰孢(F. subglutinans)、尖镰孢(F. oxysporum)、黄色镰孢(F. culmorum)、藤仓镰孢(F. fujikuroi)、变红镰孢(F. incarnatum木贼镰孢(F. equiseti)和茄镰孢(F. solani)11个种;腐霉菌(Pythium spp.)的检出率为34.18%,包括芒孢腐霉(P. aristosporum)、禾生腐霉(P. graminicola)、棘腐霉(P. acanthicum)、孤雌腐霉(P. amasculinum)和寡雄腐霉(P. oligandrum)5个种。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芒孢腐霉和层出镰孢为4种主要病原菌,检出率依次为62.07%、46.93%、29.09%和28.04%,其中拟轮枝镰孢为优势种。各省之间,上述4种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拟轮枝镰孢在河北省的检出率为73.98%,明显高于该菌在河南省和山东省的检出率;禾谷镰孢复合种在3个省的检出率相近;层出镰孢和芒孢腐霉在山东省的检出率分别为35.78%和34.31%,均高于在其他两省的检出率。同一省份不同年度上述4种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呈动态变化,其中任何一种病原菌均有可能上升为优势种。进一步分析表明,单个样本中可以检测出一种或多种病原菌,检测出1种菌的样本占38.38%,检出2种和3种病原菌的样本分别占29.24%和19.04%;2种及以上病原菌共存以镰孢菌和腐霉菌、镰孢菌和镰孢菌模式为主。【结论】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芒孢腐霉和层出镰孢,其中拟轮枝镰孢为优势种;拟轮枝镰孢在河北省的检出率最高,层出镰孢和芒孢腐霉在山东省的检出率最高,禾谷镰孢复合种在3个省的检出率相近;单个样本中存在多种病原菌共存的模式。  相似文献   
27.
以腰果酚、六氯环三磷腈(HCCP)为原料,利用NaH作为缚酸剂制备了膦腈环核六取代腰果酚(HCPP),并采用H_2O_2/HCOOH体系对HCPP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膦腈环核腰果酚环氧树脂(EHCPP),实验优化了EHCPP的合成条件,并采用FT-IR和~1H NMR对中间产物HCPP和最终产物EHCPP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EHCPP较佳合成条件为以腰果酚的双键为基准,n(双键)∶n(甲酸)=1.0∶1.0,n(双键)∶n(H_2O_2)=1.0∶1.8,催化剂TsOH添加量为1%(以HCPP质量为基准),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6 h;此条件下得到的产物EHCPP环氧值为4.1 mmol/g。FT-IR和~1H NMR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得到的HCPP和EHCPP的结构与预期结构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8.
采用长片段PCR、Western-blotting、质粒互补试验对大肠杆菌野生型和超突变子的MMR重要组分MutS进行了研究。为测定mutS可能的缺失,参照fhlA-mutS-rboS基因簇,在mutS的两侧及中间设计3对引物进行长片段PCR扩增,以K12为模式菌株,其mutS各片段与预期的大小相同,3条片段长度分别为12 045,10 668,8 477 bp;超突变子CE3101和CE5116与K12相比,3条片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第1条带分别缺失约3 500 bp和7 000 bp;第2条带分别缺失约3 600 bp和7 400 bp;第3条带分别缺失约2 500 bp和7 500bp。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对大肠杆菌K12、正常菌株、超突变子的MutS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K12的条带最为清晰,MutS蛋白最为完整;其次为CE1112、CE1305、CE2219、CE2307,条带较为清晰,MutS蛋白较为完整;CE5103、CE5120条带较为模糊,CE2205只有1条微弱的条带,MutS蛋白不完全完整;而超突变子CE3101、CE5116几乎没有条带,MutS蛋白不完整。以pBR322质粒对照,采用pBR322构建的mutS+的pGW1811质粒进行质粒互补试验,CE1117、CE3101、CE1305、CE5116、CE6107、CE2313、CE7301、K12等8株菌株转化成功。转入pGW1811前后各株大肠杆菌对利福平(RIF)的突变频率及抑制率测定表明,菌株CE1117、CE1305、CE6107、CE2313及K12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不大(40%);而突变子CE3101、CE5116、CE7301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较大(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大肠杆菌相比,超突变子大肠杆菌的MutS均存在缺陷,说明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是其MMR系统重要组分MutS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9.
对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的20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结果表明:20株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均耐药;耐药菌株的质粒检出率达100%。应用Sul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检出的质粒为模板,均成功地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随机抽取3株猪源大肠杆菌的目的片断,克隆、测序的结果表明:3株猪源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均含有磺胺耐药Sul2基因,且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含Sul2基因的质粒在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的20株猪源大肠杆菌中广泛存在,且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方面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肉鸽饲养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鸽的饲养水平和疫病防治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也给部分饲养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笔者的调查,饲养好肉鸽主要应抓好以下五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