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连沿海虾夷扇贝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5种同工酶和1种非酶蛋白中共检测到8个多态位点和25个等位基因,以此分析了大连沿海4个海区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各养殖群体间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大,相互间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基因型分布严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  相似文献   
72.
生物炭对华北冬小麦根系形态和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棉花秸秆生物炭,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采用根系扫描法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研究农田秸秆还田,施生物炭分别为4.5、9.0、13.5 t/hm~2后根系形态与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共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5~13.5 t/hm~2时,在冬小麦成熟期提高初生根的直径和比根长,降低分支密度和生物量;降低次生根分支密度。在门水平,生物炭显著提高根内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显著降低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未鉴定杂菌(unidentified fungus)丰度,对球囊菌门影响不显著;在常见目水平,生物炭明显提高格孢菌目(Pleosporales)丰度,显著降低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丰度。在4.5~9.0 t/hm~2时,生物炭通过降低初生根内散囊菌目真菌丰度,促进初生根分支密度和生物量的生长;通过提高次生根内格孢菌目真菌丰度,抑制次生根直径和分支密度的生长。经综合比较,9.0 t/hm~2的生物炭处理对根系形态的优化效果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在成熟期,初生根直径和比根长分别提高5.00%、33.57%,分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降低67.26%、27.27%;次生根直径和分支密度分别降低13.16%、34.38%。  相似文献   
73.
几种外生菌根菌对松苗抗非根部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几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松苗抗松枯梢病和抗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菌增强了马尾松苗苗木对松枯梢病的抵抗力,其中华美牛肝菌(504)菌根苗的抗性最强,其次为黄豹斑鹅膏(EG)和彩色豆马勃Pt2菌根苗,彩色豆马勃Pt,和紫金蜡蘑(ZJ)菌根苗的抗性相对较弱;但外生菌根菌对湿地松苗苗木抗松枯梢病的能力未见提高.对黑松和马尾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发现,菌根增强了黑松和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抵抗力,延缓或减轻了苗木的死亡,以504、Pt2和EG的效果较好.黑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各处理体内早期的PAL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对松材线虫抗性较强的菌根苗其体内PAL酶活也较高,反之亦然.供试外生菌根菌的促生作用以及菌根苗体内抗病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与其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萌发期是高粱表现抗旱性的关键阶段之一。选用54份高粱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培养,以水势为–0.4MPa的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萌发10 d后测定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抗旱指数等8个萌发性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因子得分函数能够对萌发期高粱品种的抗旱性综合评定,各品种(组合)综合因子得分(Y值)经聚类分析后,将54份高粱品种(组合)按萌发期抗旱性的强弱分为四大类,13218A×20982R是一个抗旱性极强的杂交组合,吉杂133等13个品种(组合)为抗旱品种(组合),苏马克等23个品种为干旱敏感品种,辽杂35等17个品种为高度干旱敏感品种。萌发抗旱指数、发芽率和根长等性状可作为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5.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青蛤Cyclina sinensis卵子受精和第一次卵裂的过程。青蛤的成熟卵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此时可以接受精子入卵即受精。在水温23.2℃条件下,精卵混合6 min时精子开始入卵;混合15 min时,受精卵开始排出第一极体;混合21 min时,受精卵开始排出第二极体;雄原核在第二极体释放前形成,第二极体释放后很快形成雌原核,雌、雄原核逐渐在中央靠拢;42 min时,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50 min左右时,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成为两个细胞。  相似文献   
76.
药物诱导皱纹盘鲍三倍体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分别用细胞松驰素B、咖啡因、6-二甲基氨基嘌呤处理皱纹盘鲍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后,分析了对照组和处理组受精卵染色体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受州人18条四分体染色体,经过减Ⅰ和减Ⅱ,放出两个极体,受精卵的发育具有不同步性;处理组受精卵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出现了特殊的分离类型,即“三极分离”、“联合二级分离”、“独立二极分离”。分析了三种药物抑制第一极体的机理及效果。  相似文献   
77.
海湾扇贝幼贝对pH和氨态氮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温度(24±1)℃、盐度30条件下,对海湾扇贝幼贝进行了P一急性受试验秒岂PH条件下氨态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受试360h,幼贝在PH7.7-8.2范围内成活率最高;(2)PHO 7.63,7.98,8。.34和8.74时,总氨对幼贝的96hLC50欠为20.01,11.85,3.32和0.55mgL;3)非离子氨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大,其毒性大约是离子氨的90倍;(4)对育苗水质的  相似文献   
78.
为了进一步做好包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了犬细粒棘球虫驱虫试验,以观察吡喹酮片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除效果。选择当地土种犬作为试验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5 mg/kg剂量分别直接投喂试验药品和对照药品,连续进行三次投药,试验投药前后对犬粪便分别采取犬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同时在犬投药前后,分别采取羊粪便进行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驱虫效果均为100%,但对照组犬的主动吞食率较低为0.38%,而试验组犬主动吞食率达到89.22%;在犬驱虫试验区域,羊只的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也大幅度下降,其中试验组感染率下降到了10%;对照组下降到23.33%。试验药品中加入天然成分掩盖吡喹酮的苦味,使犬的主动吞食率增高,且该药品相对松软有助于分割使用。因此该试验药品是比较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用于驱除犬细粒棘球绦虫效果较好,推荐剂量为5 mg/kg。  相似文献   
79.
以适于机械化的中矮秆高粱杂交种吉杂137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5个种植密度(10.5万、12.0万、13.5万、15.0万、16.5万株/hm~2)对吉杂137的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冠层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照度、透光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在灌浆期之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各密度处理均在开花期达到峰值后下降,且15.0万、16.5万株/hm~2密度处理下降最快;穗粒质量、千粒质量、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15.0万、16.5万株/hm~2密度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密度处理;吉杂137的经济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3.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最高。研究表明,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吉杂137光合特性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吉杂137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群体结构,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0.
海南省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把握海南省典型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诊断识别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通过基于欧氏距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对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选取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和琼中县的2000~2015年数据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海口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可持续发展指数介于0.44~0.52;三亚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0.31~0.59之间;琼中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2007年之后可持续发展指数呈波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0.27~0.31之间。三个地区均属于低可持续发展状态。(2)肥料、农药、农村灾害、农技和农村劳力等指标是海南省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政策和方针。(3)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海南省农业系统情况。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提出未来推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举措,以期为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