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近年稻飞虱暴发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引起稻飞虱暴发成灾的相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提供预测和防治策略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朱玉  高熹  董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35-5836
报道了发生于花椒上的一种新害虫——扇扁足瓢蜡蝉(Neodurium postfasciatum Fennah),并对其为害情况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家蝇成虫、幼虫和蛹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及与其体表结构的关系,为解释虫生真菌对同一昆虫不同虫态间的致病性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种不同接菌方法(浸泡虫体法、喷雾虫体法),通过血球计测量家蝇3种虫态(成虫、幼虫和蛹)体表附着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数,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3种虫态的体表超微结构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2种接菌方法测得家蝇3种虫态附着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均表现为成虫>蛹>幼虫。显微观察发现,家蝇成虫周身密集着刚毛、鬃和微毛等体壁外长物,微毛上附着大量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孢子分泌粘液进一步加强附着作用;蛹体大量分布着呈环状的皱褶,在体节接合处有稀疏的棘刺带,蛹体上无分生孢子附着;幼虫体表几乎无皱褶,只在体节接合处附近有带状棘刺,其体表也无孢子附着。【结论】家蝇成虫、幼虫和蛹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与其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有利于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管理模式,2012年对云南省昭通市3种常见管理模式(粗放、免耕、精细)下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季节性变化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由2纲9目97科318种组成,其中害虫主要种类为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棉蚜(Aphis gossypii)和小长蝽(Nysius ercae),天敌主要种类为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斑食蚜蝇(Melanostoma scalare)、环腹瘿蜂属一种(Frigates sp.)和翠绿巨胸小蜂(Perilampus prasinus)。3种模式下,粗放模式丰富度(21.985 7)最高,但植食性类群亚群落个体比例(36.13%)也最高。免耕模式的多样性指数(3.649 1)、均匀性指数(0.694 3)和稳定性指数Ss/Si(0.074 7)、Nn/Np(0.557 2)、Sd/Sp(0.545 5)、Nd/Np(1.467 8)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精细模式的优势度最高(0.193 1)、群落特征指数全年波动较大,受到外界干扰强烈。免耕模式下天敌对主要害虫的跟随作用较好且害虫爆发高峰期的虫口数量(最高81头)皆低于同时期粗放模式(最高189头)与精细模式(最高123头)。主成分分析表明粗放模式与精细模式下主导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害虫,而免耕模式下天敌起到了主导作用,其对害虫的调控效果较好。因此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效益,免耕模式为有利于当地花椒种植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除草活性成团泛菌ZLSY20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应用成团泛菌对紫茎泽兰进行生物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一株来自泽兰实蝇幼虫消化道的成团泛菌ZLSY20菌株进行基础发酵培养基[YSP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NA)、LB培养基、细菌基本培养基(CM)、NYBD培养基和紫茎泽兰琼脂培养基(EAS)]和发酵条件(温度16~40℃、初始pH 4~9、接菌量0.05%~2.50%、通气量20~160 mL/250 mL、发酵时间0~72 h、转速140~240 r/min)筛选,并用正交试验对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ZLSY20菌株在YSP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细菌浓度最大;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和甘露醇6种不同碳源中,蔗糖最有利于ZLSY20菌株生长;在甘氨酸、蛋白胨、硝酸铵、胰蛋白胨和谷氨酸作氮源时,蛋白胨最有利于ZLSY20菌株生长,其次为胰蛋白胨;YSP培养基中蛋白胨1.5%、酵母膏2.0%和蔗糖2.0%时ZLSY20菌株生长最快.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以发酵时间24 h、培养温度32℃、pH 8、接菌量0.05%、通气量20 mL/250 mL、转速200 r/min的菌株生长最好.[结论]优化方案下可有效提高ZLSY20菌株的发酵产量,建立的方案可用于快速、大批量地发酵ZLSY20菌悬液.  相似文献   
17.
泽兰实蝇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许多遭受紫茎泽兰危害的国家把泽兰实蝇当作紫茎泽兰的一种重要防治手段.文章从泽兰实蝇的引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对紫茎泽兰的控制等方面对泽兰实蝇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针对泽兰实蝇的防效不够高、解毒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深入研究泽兰实蝇的寄主选择机制及种群扩散规律,开展解毒蛋白和共生菌研究,以及对本土寄生蜂的寄生规律和选择机制开展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甜菜叶蛾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中克隆获得1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该基因全长894 bp,开放阅读框411 bp,3′和5′端非编码序列分别为79和213 bp,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编码194个氨基酸,推测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22.30 kDa,等电点为8.22。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基因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谷实夜蛾Helicoverpa zea细胞色素P450的相似性分别为42%、41%、39%和42%。【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深入研究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功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花椒马铃薯间作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有利于害虫生态调控的花椒种植方式,为花椒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群落特征指数法、稳定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花椒马铃薯间作园和花椒纯作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花椒马铃薯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物种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稳定性指均高于花椒纯作园.花椒马铃薯间作园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个体数(r=0.603,P<0.05)、丰富度指数(r=0.815,P<0.01)、均匀性指数(r=0.706,P<0.01)具有较高相关性.[结论]花椒马铃薯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较为复杂和稳定,花椒马铃薯间作模式适于在云南昭通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