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垩白不仅影响水稻的米质,而且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市场价值。本文阐述了水稻垩白的形成假说、遗传定位、垩白形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外界条件对垩白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从母牛妊娠诊断机理、诊断方法、诊断效果及优缺点方面介绍了几种母牛常见妊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3.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简易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便于育种材料的选择利用,对农业部米质测定标准(NY147—88)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做了简化,省去了样品碱消化时沸水浴消煮过程,取而代之的是样品加入碱液后静置过夜。利用21个高中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样品对两种测定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其测定结果成高度正相关(r^2=0.9908),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小于1.2%。简易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无需沸水浴消煮、节约试剂蒸馏水的特点,特别适合大批量材料的测定,便于普通育种工作者操作使用。  相似文献   
24.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及其仪器分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有关食味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重点论述了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和棚化温度(GT)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遗传机制,概述了RVA(Rapid Visco Analyser)的工作原理和测得各项指标对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超高产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多省试验和示范种植,中嘉早17表现出高产稳产、抗性较好、适应性广、适宜轻型栽培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嘉早17号的选育经过和区试表现,并对其栽培要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筛选省工增产的水稻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方法]对稻田浅旋耕与深耕、机插秧与手栽秧、施用控释肥与精确定量施肥3种不同的整田、移栽、施肥方式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的处理对水稻生育性状、经济性状的影响及省工、增产、增收效果.[结果]浅旋耕+机插秧+控释肥、浅旋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施肥、深耕+机插秧+控释肥三种模式比对照增产稻谷596.4~80955 kg/hm2,增6.22%~8.45%,省工120~135个/hm2,增收节支5 521.39~8 727.48元/hm2.[结论]此3种模式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论述水稻育秧烂秧死苗的原因,提出防治建议.促进秧苗生长均匀整齐,培育壮秧,确保大田满栽满插。  相似文献   
28.
综述了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状,对蒸煮食味品质作了详细介绍,并概述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3项指标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今,相关淀粉合成酶基因QTL已被定位,且主要酶基因也已被克隆,但是其对蒸煮食味品质的深层调控机制仍不明了,文章对今后稻米蒸煮品质的研究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9.
30.
水稻产量事关粮食安全,对水稻高产基因的进一步挖掘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包含101个株系的中嘉早17×D50的加倍单倍体群体(DH群体)。考察海南陵水、浙江杭州高产田块和杭州山区低产田块3种种植环境下DH群体各株系、亲本中嘉早17和D50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同时构建DH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QTL定位分析表明,3种种植环境下共检测到74个具有显著加性效应的QTL,其贡献率变幅为3.7%~43.2%,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其中,qPH1-1和qFLL12在3种种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其贡献率分别为8.9%、24.2%、43.2%和16.6%、17.9%、18.9%。此外,qPH3、qFLL10-2、qFLW11-1、qPL11、qGNP11、qSSR3以及qTGW5-17个QTL在其中2种种植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其贡献率变幅为7.4%~42.2%。QTL×环境互作分析表明,仅qPH1-1、qFLW2、qEPP1和qTGW5-14个QTL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进一步对qTGW5-1定位区间所包含的GW5测序分析表明,高产株系和低产株系的GW5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亲本中嘉早17和D50,这与检测到的qTGW5-1的加性效应来自亲本中嘉早17相符。本研究为今后水稻产量相关基因的进一步挖掘以及借助分子聚合育种培育超高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