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9篇
  4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中密度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其他2个密度处理。因此,晚播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25~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2.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 /4,是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安徽省人均水量又仅有全国人均水量的1 /2,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和调蓄能力不强,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据气象部门统计,安徽省平均每年水稻因干旱而受灾面积在600万hm2 以上,每年都有大量稻田等雨栽秧而造成老秧迟栽,减产3成以上,严重年份造成大面积因干旱绝收。因此,如何选择高产优质的旱稻品种及耐旱、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实行旱作,提高稻类对水分的利用率和对缺水的适应性,对于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历史上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旱粮……  相似文献   
53.
稻虾共作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以下称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些年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综述了近10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从稻田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阐述了稻虾共作对稻...  相似文献   
54.
以江淮平原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烟农19,郑麦004,平安6号和周麦22在全生育期内未发生倒伏,偃展4110,新麦18和皖麦50在乳熟期发生1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5°~45°)轻微倒伏,而皖麦19在乳熟期发生2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45°~20°)倒伏,倒伏率为17.62%.皖麦19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及其干物质输出率均高于未倒伏品种和轻微倒伏品种,不利于其抗倒伏.烟农19的株高和重心高度适中,基部节间机械强度较大,干物质在乳熟前输出较慢,乳熟后迅速分解输出,有利于茎秆抗倒和产量提高.因此,得出江淮平原兼顾高产和抗倒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和周麦22.  相似文献   
55.
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 通过不同施氮水平(202.5、270.0和337.5 kg hm-2)和不同基追比例的施肥试验, 对小麦茎秆结构和细胞壁化学成分及茎秆抗倒指数(CLRI, 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氮肥运筹模式显著影响小麦茎秆抗倒能力。基部节间长度和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节间充实度、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而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和CLRI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 但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CLRI与基部节间粗度、壁厚、充实度及机械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基部节间长度和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LRI可作为小麦抗茎倒伏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6.
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小麦冻害的受冻致死原因与影响小麦抗寒性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小麦冻害的防御对策,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受冻苗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赤霉素处理和机械处理对光叶红花苕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处理促进发芽效果最好,发芽势达92.00%;发芽率达94.00%;发芽指数达25.84;浓硫酸处理次之,以98%硫酸处理60 min效果较好,发芽势达77.33%;发芽率达86.00%;发芽指数达42.55;赤霉素处理种子,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由于机械处理操作难度大,因此,实际生产中用98%硫酸浸种60 min来提高种子发芽率较好.  相似文献   
58.
采用池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小麦氮素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显著影响小麦氮素的吸收量,降低茎鞘、功能叶片和全株含氮量和全氮积累量,而对氮素在地上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由于渍水逆境影响了小麦根系正常吸收氮素,使叶片含氮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影响小麦功能叶片正常光合性能,最终使小麦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59.
喷施氮肥与外源物质对花后渍水胁迫冬小麦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喷施N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后渍害冬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喷施N肥、6-BA、epi-BR均能显著减轻小麦花后渍害,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喷施N肥与植物喷施生长调节剂交互作用显著.以喷施N肥结合6-BA效...  相似文献   
60.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冬小麦籽粒产量目标制定及育种策略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用Logistic方程拟合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分析不同播期对小麦一系列次级灌浆参数及其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播种期偏早(10月10日)的冬小麦越冬前群体主茎叶龄较大,易受冻害的影响,或在拔节抽穗期因群体较大易发生病害。适当晚播(10月24日)可以减轻不利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籽粒灌浆进程中渐增期较高的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较长的灌浆持续时间有利于粒重的增加。[结论]冬小麦适播期以10月中下旬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