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94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采用形态判别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州乐清湾地区三个泥蚶群体:乐清湾泥蚶,福建泥蚶,和韩国泥蚶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分子水平上,乐清湾泥蚶群体与韩国群体的亲源关系最为接近,而与地理位置更为接近的福建群体亲缘关系较远。(2)根据形态判别分析,乐清湾泥蚶群体与福建泥蚶群体亲缘最近,而与韩国较远。(3)韩国泥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乐清湾泥蚶群体次之,福建泥蚶群体最低。三者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75 4和0.304 8,0.257 5和0.240 1,以及0.247 3和0.211 5,但总体来说,三者的遗传多样性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4)随机引物S.418,S.359和S.431扩增的结果有乐清湾泥蚶群体特有的条带,其可以作为区分乐清湾泥蚶与其它两种泥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2.
七彩神仙鱼人工繁殖主要水质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不同硬度、酸碱度的水质对七彩神仙鱼性腺发育、产卵、授精及哺育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七彩神仙鱼性腺发育、产卵、授精和分泌"乳汁”哺育幼苗的水质最佳硬度为2~3.5°DH,最佳pH值为5.5~6.5.雄鱼繁殖时对水质条件的敏感度比雌鱼繁殖时更高.水质硬度提高到5°DH以上或pH值提高到7.0以上时,雄鱼几乎失去了对鱼卵的授精能力,而雌鱼仍能正常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63.
定量确定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实时定量PCR和相对定量检测。一般只有在需要确定基因的拷贝数时,才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中还是选择相对定量的检测。相对定量检测有Northern blot和相对定量PCR两种检测方法,均需要采用内标来确定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64.
从福尔马林保存的牙鲆和活体牙鲆肌肉组织中,利用基因拼接的方法首次克隆到1205bp和1295bp的长片段序列。福尔马林保存标本与活体标本DNA序列的同源率为82%;和活体标本的18S rDNA序列相比,标本DNA的碱基缺失率为7%,碱基替换比例为11%。利用福尔马林标本的18S rDNA同源性高的区域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5.
温州乐清湾三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形态判别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州乐清湾地区三个泥蚶群体:乐清湾泥蚶,福建泥蚶,和韩国泥蚶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分子水平上,乐清湾泥蚶群体与韩国群体的亲源关系最为接近,而与地理位置更为接近的福建群体亲缘关系较远。(2)根据形态判别分析,乐清湾泥蚶群体与福建泥蚶群体亲缘最近,而与韩国较远。(3)韩国泥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乐清湾泥蚶群体次之,福建泥蚶群体最低。三者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75 4和0.304 8,0.257 5和0.240 1,以及0.247 3和0.211 5,但总体来说,三者的遗传多样性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4)随机引物S.418,S.359和S.431扩增的结果有乐清湾泥蚶群体特有的条带,其可以作为区分乐清湾泥蚶与其它两种泥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6.
鲍宝龙 《水产学报》2006,30(3):353-358
单根方是吕泗渔场一种主要的定置作业渔具,其产量占江苏海洋捕捞产量一定的比重。根据监测,自4月份开始,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开始在渔获物中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幼鱼比例逐渐增加。6月份单根方渔获样品中经济鱼类幼鱼尾数比例1990—2004年期间年平均为48.63%,重量比例为35.86%,其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as argente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尾数合计比例年平均为45.21%,重量合计比例年平均为33.29%。7、8月份样品中主要是小黄鱼、银鲳幼鱼,9月份鱼类幼鱼比例降至20%左右。本文着重对6月份单根方作业经济幼鱼进行了分析,建议对定置作业休渔时间进行调整,以利于保护经济鱼类幼鱼资源。  相似文献   
67.
抑制差减杂交法克隆牙鲆变态早期差异表达的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克隆变态早期牙鲆头部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法,以变态前的仔鱼头部表达的RNA作为驱动RNA,建立了牙鲆变态早期的差减cDNA文库,并利用相对定量RT-PCR对其进行了筛选。差减库的平均插入片段558bp左右,阳性率为81.8%。随机测定的45个克隆,在剔除假阳性克隆后,共得到22个不同的基因,其中13个为已知cDNA的同源基因,而另外9个为已知蛋白的同源基因,分别为prolactin receptor-like,COL1A1,M3-muscarinic receptor,Sfrs3,tropomyosin,ribosomal protein L27,ribosomal [rpteom S12,GAPDH,COL1A3。在所有22个基因中,COL1A1基因在差减库中的分布频率最高,为22.2%。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1个基因中,所有基因在右眼移动前后的牙鲆头部均有表达,只是体现在表达水平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8.
日本鳗鲡肌间小骨的骨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骨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玻璃鳗阶段,日本鳗鲡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均已骨化完全,但肌间小骨并未出现。在鳗线阶段,体长5.2 cm以上的日本鳗鲡椎体小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均已出现。其肌间小骨的骨化顺序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从尾部向前依次骨化,而是从头部向尾部依次骨化。这提示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可能与其不同的游泳方式有关,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9.
瓯江彩鲤肌间小骨的骨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瓯江彩鲤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出现前,其他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2 dpf(day past fertilization)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3 dpf全部出现。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经比较,鲤科不同亚科鱼类肌间小骨在骨化时机和骨化形态方面具有相似的形态发生规律,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0.
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按季节4次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水域8个采样点中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九段沙水域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初级生产力的特点。九段沙湿地叶绿素a在春季浓度最高,均值为5.90 mg/m3,且空间上在上沙和中沙之间的潮沟中达到最高值,秋季叶绿素a浓度(均值5.03mg/m3)较春季稍低,但空间差异性较春季小,其他季节的叶绿素a都较低。九段沙湿地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范围为87.75~744.79 mgC/(m2·d),其中下沙的初级生产力较强,而江亚南沙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较弱。与其他邻近或功能相近海域相比,九段沙湿地中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都不太高,与长江口高悬浮物的含量密切相关。另外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与总磷的显著相关,说明九段沙湿地可能是营养元素磷限值的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