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科学   3篇
  9篇
综合类   72篇
畜牧兽医   5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临床血液检测等方法,探讨持续运输应激对育肥出栏猪组织的病理性损伤以及组织损伤与HSP27组织定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初期(1~2h),反映组织损伤的血液肌酸激酶(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都显著升高;应激4h时,CK及AST活性有所下降;当应激持续到6h和10h时,CK活性又显著升高。组织病理损伤也呈现出相似的波动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HSP27在组织中的定位没有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HSP27主要分布在心肌和肝细胞胞浆中,在背最长肌的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在肺脏细支气管的黏膜下层有强阳性表达,在受检组织的血管壁及内皮细胞中也有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82.
朊病毒病(又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是致病型朊蛋(PrP^Sc),聚集在牛脑中能够引发牛海绵状脑病(BSE)。利用自制的单抗4C11和国外同类单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比较染色,结果显示单抗4C11和国际上常用的单抗在BSE阳性切片的IHC染色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利用单抗4C11结合IHC方法检测中国山东省150例牛脑样品的实验表明,所有送检样品中IHC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且IHC方法比较适合于我国BSE的检测;对中枢神经组织内细胞型PrP^c的IHC定位结果显示,PrP^c在牛脑组织不同部位的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83.
小尾寒羊骚痒病单抗制备及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表达羊PrPc核心片段、单抗制备,最后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羊痒病方法。【方法】用PCR方法从小尾寒羊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PrPc核心片段DNA, 并克隆到硫氧还原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T-32a(+)上,转化至E.coli BL21,IPTG诱导融合表达。以纯化的重组小尾寒羊PrPc核心片段免疫PrPc基因敲除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羊核心片段单克隆抗体。【结果】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 kD的重组小尾寒羊PrPc核心片段,筛选出六株能稳定分泌针对小尾寒羊PrPc核心片段特异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组化试验表明,其中4株可特异性识别羊痒病脑组织切片中耐PK酶消化的PrPsc,经5次重复试验表明:所制备单抗与对照单抗F89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利用原核表达,单抗制备等技术制备出Pr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笔者自己研制的单抗作为核心试剂初步建立了羊痒病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4.
牛海绵样脑病是传染性海绵样脑病中的一种。本文对牛海绵样脑病诊断技术的现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对该病的神经病理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85.
“普康素”是由刚在中国注册的澳大利亚独资企业———瑞普(天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利用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增效剂复合而成的广谱抗菌素,具有防治各种支原体病、细菌病及混合感染的功效。为该药今后在国内普及应用提供正确的评估,我们对瑞普(天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普康素”进行了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受试药物 普康素,瑞普(天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动物药厂生产,推荐剂量0-1%。1-2 对照药物 盐酸蒽诺沙星粉剂,由市场购入,批号:97042709。1-3 …  相似文献   
86.
鸡胚免疫器官组织学发育过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孵化至12-21日龄鸡胚的免疫器官胸腺、脾及腔上囊进行组织学连续性观察,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鸡胚免疫器官的组织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胸腺的组织结构发育和形成较早,自12日龄起胸腺就已形成原始的胸腺小叶;虽然脾在12日龄时就已初具轮廓,但脾直到18日龄才开始隐约形成形态可辨的红髓和白髓;腔上囊淋巴滤泡自鸡胚发育到17日龄时即渐趋明显,但完整的滤泡皮质和髓质结构在出壳前仍然处于分化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7.
热应激蛋白70(HSP_(70))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热应激蛋白普遍存在于从原核细胞到高等真核细胞的整个生物界。本文通过HSP70 的基因特点与转录调控、HSP70 的mRNA与翻译、HSP70 的作用以及HSP70 在体内的降解等方面 ,对HSP70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8.
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临床血液检测等方法,探讨持续运输应激对育肥出栏猪组织的病理性损伤以及组织损伤与HSP27组织定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初期(1~2 h),反映组织损伤的血液肌酸激酶(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都显著升高;应激4 h时,CK及AST活性有所下降;当应激持续到6 h和10 h时,CK活性又显著升高.组织病理损伤也呈现出相似的波动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HSP27在组织中的定位没有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HSP27主要分布在心肌和肝细胞胞浆中,在背最长肌的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在肺脏细支气管的黏膜下层有强阳性表达,在受检组织的血管壁及内皮细胞中也有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89.
100羽雏鸡笼养于20℃,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中,然后将试验组鸡(50羽)转移至40℃,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中,观察热应激对雏鸡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应激2h内,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降低(P〈0.05),而NK细胞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耐过允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在6~8h后基本恢复正常,NK细胞活性也接近正常水平。对应激鸡的胸腺、法氏囊、脾脏的病理组织学动态观察发现,应激持续6~8h后,均出现出血、萎缩、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为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
鸡胚法氏囊组织发育的电镜和组织学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对孵化至12~21 日龄的鸡胚法氏囊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连续性动态观察,较为详细的描述了早日龄鸡胚法氏囊分化发育过程中显微和超显微的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尽管鸡胚发育到中、后期胚体内可能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效应,但直至出壳前鸡胚法氏囊尚未形成较完整的能组织起有效体液免疫组织基础结构,其完善的形态结构需在后天环境中继续分化和发育。非炎性状态下法氏囊淋巴滤泡内自始至终出现异嗜性细胞,在法氏囊的分化发育中起着重要的组织改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