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为提高羧甲基纤维素的黏性,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正交试验和4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对羧甲基纤维素进行交联改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交联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交联温度为71.71℃,环氧氯丙烷的量为6.40%,交联反应时间2.12 h,pH值为9.04.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颗粒表面形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2.
为探索大豆后熟期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12个大豆品种后熟期前后的脂肪酸进行检测。通过配对样品t检验,得出硬脂酸、油酸、顺-13-十八烯酸、亚麻酸、花生酸、山嵛酸相对含量在大豆后熟期前后无显著差异,肉豆蔻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相对含量与大豆后熟过程呈显著正相关,亚油酸相对含量与大豆后熟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
甘油磷酸胆碱因具有降低高血脂、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和认知能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修复脑神经损伤病等效用,使其备受科学界的关注,对甘油磷酸胆碱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现对甘油磷酸胆碱的生物学意义、制备及纯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概述,希望为甘油磷酸胆碱产业化生产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为了保障大豆油脂生产全程的质量安全,采用HACCP的原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对大豆油从原料采购验收、加工到包装储运等环节进行潜在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预防措施并对大豆油脂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制定纠正措施,做好记录。从而将危害消除或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是一种确保食品安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35.
36.
以交联羧甲基淀粉为基料,辅以消泡剂、脱膜剂、疏水剂等成膜助剂,通过流延成膜工艺,制备了淀粉基可降解薄膜,研究了成膜助剂对降解膜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助剂消泡剂用量为1%,液体石蜡用量为0.8%,PPE用量1.5%时,CCMS/PVA的拉伸强度为40.5Mpa,断裂伸长率为311%,透光率为82%,吸水率最小为3.6%。  相似文献   
37.
以鲜牛乳和大豆膳食纤维为原料,研究一种保健型酸奶。从产品的感官品质出发,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生产工艺参数。经SAS 9.1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1.5%、发酵剂接种量为3.2%、蔗糖添加量为6.2%、稳定剂PGA添加量为0.3%。在此条件下,酸奶的感官分值为94.52,与理论值94.67接近。说明该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最优生产工艺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论述食品召回制度的含义和范围,分析了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比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指出我国实施食品召回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9.
为了去除青豆油中的叶绿素,利用树脂吸附使成品油的色泽变浅。以青豆毛油为原料,对其进行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等工艺,去除胶杂和调整酸值。选取12种不同的树脂分别进行静态吸附脱色试验,通过方差分析法从中选出效果最好的树脂为HP2MGL。进行两次吸附,脱色率为71.35%,树脂重复使用后吸附能力保持稳定。结果表明树脂对去除青豆油中的叶绿素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以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方法,确定无机盐对MRS培养基的添加量,进而改进MRS成分,优化共轭亚油酸(CLA)生产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种无机盐对培养基的影响依次为磷酸氢二钾乙酸钠硫酸镁;最佳添加量分别为乙酸钠添加量5.525 g/L,磷酸氢二钾添加量2.81 g/L,硫酸镁添加量0.325 g/L,CLA产量最优值为0.241 mg/m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