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3篇
  14篇
综合类   178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川芎茵核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黄云  王靖  何苗  万英 《植物病理学报》2009,39(5):532-535
 Symptoms of sclerotinia stem rot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were observed and the causal agent of the disease was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mptoms of this disease began with the formation of dark brown hygrophanous splotch on the basal leaves, followed by the appearance of dark brown circular spot on the basal stem. Finally, the whole plant stoped growing and died. White mycelium and/or sclerotia were formed under moisturized conditions. On PDA medium, the pathogen of this disease formed brown sclerotia with various shapes and 2-5 mm in diameter. The diameter of apothecia was 0.3-0.8 cm and the length of stipes was 2-8 cm. Asci were columniform in shape and (100-135)×9μm in size, each containing 8 ascospores sized by (6-12) μm×(3-7)μm. No asexual spore formation was observed.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equence of ribosomal DNAIT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相似文献   
272.
控释氮肥对莴苣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探讨了控释氮肥脲甲醛(UF)不同供氮水平条件下的肥料效应;并采用微区试验比较了控释氮肥与其他速效氮肥品种对莴苣生长,形态指标,产量及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供量与产量密切相关,中氮水平处理,肥效最佳,过量供应,单位肥料的肥效明显下降。等氮量条件下,莴苣对控释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最高,达40.10%,较其它氮肥品种其利用率增加6.93%~31.04%,控释氮肥处理,莴苣的生长指标及增产效应优于其他氮肥品种,不同氮肥品种的增产顺序为UF> CO(NH2)2 > NH4NO3>NH4HCO3。  相似文献   
273.
升温的误区     
李娴  黄云 《四川蚕业》2005,33(3):56-56,29
总结2003年晚秋蚕茧质量、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户不升温.在养蚕老区农户的心目中存在升温要得脓病、升温要增加成本、升温使蚕过早养熟却不能适时出售等等关于升温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274.
乌桕16个初选优良无性系遗传测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个乌桕表型优良无性系遗传测定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在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单序果数、千粒重、皮油率、梓油率、种子总含油率、单位面积产油量等方面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单序果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种子总含油率等性状的无性系广义遗传力较高,通过选择可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本文通过3点试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初选的16个无性系中进一步选择出经济性状综合表现优良的PC03、PC06、PC05、JY01等4个无性系。  相似文献   
275.
湖北省棉花育种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棉花产需形势,指出大力发展棉花生产的必要性,提出了棉花育种对于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棉花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在分析近年来湖北省育成棉花品种情况、育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湖北省棉花育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76.
丰驰桑在东台地区的栽培及收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云 《江苏蚕业》1999,21(4):28-29
<正>我市近几年引种的丰弛桑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交组合品种,该品种打破了传统的栽桑方式。利用种子繁殖,无需嫁接,可实现当年育苗,当年建园,当年养蚕,当年收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适应性。  相似文献   
277.
[目的]建立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方法]采用酶解法制备极细链格孢菌的原生质体,并通过PEG/CaCl2介导的化学方法将含有G418抗性标记的DNA转入极细链格孢菌原生质体。[结果]转化子生长表型及其基因组DNA的PCR检测表明抗性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极细链格孢菌基因组中。该方法的转化率达3~4个转化子/μg转化DNA。所获得的转化子在无选择压力下连续培养3代,G418抗性仍能稳定遗传。[结论]成功建立了极细链格孢菌的遗传转化系统,为极细链格孢菌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8.
唐菖蒲干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菖蒲干腐病也称唐菖蒲枯萎病是唐菖蒲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gtadiol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唐菖蒲干腐病菌在淀粉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该病菌利用的碳源以果糖最好,麦芽糖最差;牛肉膏为菌丝生长最佳氮源,硝酸钾对菌丝生长最差。以酵母浸膏为病菌产孢最佳氮源,氯化铵中产孢最差;在葡萄糖蛋白培养基上产孢最好;最适孢子萌发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牛肉膏。pH6~8适宜产孢,pH7产孢最好;在4-35℃条件下菌丝均能生长,25~28℃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的适温20~30℃,最适28℃,相对湿度(RH)在9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RH低于90%孢子不萌发;萌发最适pH4~5,pH5最好,高于pH10孢子不萌发,黑暗条件下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79.
为了解软籽石榴种子硬度发育特性,以软籽品种‘突尼斯软籽’、半软籽品种‘以色列酸’和硬籽品种‘青皮’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籽粒质量,并对其成熟种子种皮细胞进行石蜡切片,间苯三酚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比较种皮细胞显微结构和木质化程度,同时对不同产地的‘突尼斯软籽’石榴进行种子硬度比较。结果表明,种子最大硬度出现在果实发育后期,而非果实成熟时期,不同品种种子硬度变化趋势一致。‘突尼斯软籽’种子硬度在花后97 d达到最高,为(2.939±0.895)kg;半软籽‘以色列酸’和硬籽‘青皮’在花后106 d到达最高,硬度分别为(5.571±2.106)和(9.203±3.006)kg。在花后124 d(成熟时期),‘突尼斯软籽’、‘以色列酸’和‘青皮’的种子硬度分别为(2.887±0.735)、(4.242±1.036)和(8.192±2.561)kg。5个产地的‘突尼斯软籽’成熟石榴种子硬度没有显著差异,软籽性状不受种植地理环境变化而改变。显微结构观察发现成熟时期石榴种皮外层细胞高度木质化,‘突尼斯软籽’石榴的种皮外层细胞壁厚度显著低于‘以色列酸’和‘青皮’。  相似文献   
280.
采用裂区设计,田间生物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磷酸二氢钾铵不同用量及不同施用方法在中性紫色土上对水稻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化成复肥供量较低时,产量随供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复肥供量处理为600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主区为7711kg/hm^2,副区为7144kg/hm^2,比CK分别增产33.73%和23.43%,过量供应,养分累积量增加极缓,趋于稳定,单位养分的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则显著降低,产量甚至出现下滑。相同供肥量不同施用方法比较,分次施肥比1次基施,水稻对化成复肥中氮素和磷素利用率提高分别为31.43%-34.88%和30.39%-32.30%,而对钾素累积量和利用率影响较小,分次施肥较1次基施增产幅度为6.95%-7.94%。品质分析表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复肥供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和1次基施增加幅度分别达16.81%-19.52%和17.69%-19.34%,但对淀粉含量影响相对较小,淀粉含量有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略有下降的趋势。适量供肥及合理施用方法可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同化效率、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等,这可能是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