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9篇
  6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土旱塬麦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长武试区1986年-1995年连续10年的统计资料并结合田间试验,对黄土旱塬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农田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流向、流量与转化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平衡中人工辅助能的投入逐渐增加,化肥能投入比例逐渐超过有机肥能;该区农业已发展到无机-有机复合阶段,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提高无机能的投入比例可提高能量的产投比,增加化肥能投入水平则可提高能量的总产出,指出应在机械化条件下实行秸秆还田和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投入,调整能量投入结构,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62.
黄土高原生物气候分区与该区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不同的生物气候状况 ,可将黄土高原分成五个生物气候区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森林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区、中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区以及中温带干旱草原化荒漠区。紧密结合上述生物气候区域特征 ,将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引入到该区的治理与生态恢复中 ,提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新模式 :正确实施生物措施 ,人工模拟天然生态系统。该区的生态恢复应从系统的角度考虑 ,并严格遵守生态学的有关规律在不同的生物气候区构建与该区大环境一致的不同的生态系统 ,改变过去那种在黄土高原全面造林而又成效不佳的做法  相似文献   
63.
大垄沟及其改良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了改良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大垄沟种植技术,在延安选用沈单10号玉米品种采用大垄沟配合地膜、液态地膜、保水剂、土壤改良剂(PAM)等4种化学材料覆盖,及大垄沟玉米间作大豆共5个处理,以平作和大垄沟不覆盖处理为对照,对大垄沟种植技术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5种改良措施均能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势,增加玉米的光合面积,提高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其中,大垄沟与地膜或液态地膜配合使用的增产效果最佳,是适合延安半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4.
保水剂、液态地膜在苗木栽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保水剂、液态地膜对仁用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移栽树苗的缓苗期、成活率、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液态地膜能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增加苗木生物量,提高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65.
黄土丘陵区大垄沟优化措施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间作套种、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措施对黄土丘陵地区的大垄沟种植方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表明,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间套优化措施能够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生理日变化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田间各时段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煤基腐植酸与生物基腐植酸混合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并筛选出一种效果最佳的混合比例,本研究采用土壤培养方法,通过将煤基腐植酸与生物基腐植酸按不同质量比设计成复合腐植酸改良半生土,以不施腐植酸为对照(CK),分析培养10、25、50 d时复合腐植酸对土壤团聚体、孔隙度等结构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各项理化指标整体改良效果表现为50 d>25 d>10 d;土壤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随煤基腐植酸含量增加而增加,单施煤基腐植酸时最佳,培养50 d时土壤团聚体含量较CK组增加116.36%,平均质量直径较CK组增加了21.80%;比较发现,培养10 d时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随生物基腐植酸比例增大而增加,容重随之降低,而培养25 d和50 d时,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则随煤基腐植酸比例增大而增加,容重随之降低;煤基和生物基腐植酸7∶3组合最佳,50 d时该组合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较CK组增加10.46%和43.52%,容重降低8.25%。研究表明,煤基腐植酸和生物基腐植酸均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当混合质量比为7∶3时效果最佳。该混合比例的复合腐植酸可综合生物基腐植酸和煤基腐...  相似文献   
67.
三种材料复合施用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发对盐碱土壤脱盐和对土壤结构具有同步改良效应的复合改良材料,选取脱硫石膏(A)、改性腐植酸(B)和高分子材料(C),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三种材料对盐碱土壤盐分淋洗和结构改良同步增效的最优组合,分析不同材料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机理。结果表明:三种材料复合施用对盐碱土壤盐分淋洗和结构改良有明显效果,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最优的组合为A3B1C3(脱硫石膏、改性腐植酸、高分子材料的添加量分别为60、2、0.1 g·kg-1),与对照(CK)相比,其淋溶液体积减少了14.22%,土壤钠吸附比(SAR)降低了30.43%,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24.45个百分点。研究表明,三种材料复合施用能够在改良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同时改良盐碱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68.
再生水灌溉土壤Cd累积的模拟和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定灌溉用再生水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并且土壤中重金属主要通过作物收获离开土壤,对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溉小麦土壤中Cd的累积进行模拟和预测。以土壤中Cd的质量分量为预测变量,作物茎叶和籽粒中Cd的质量分量为响应变量,分别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作物收获而离开土壤的重金属Cd量相对于灌溉水带入土壤的量非常小,但土壤中Cd含量较低时,随作物收获离开土壤的Cd量相对较大。预测结果显示,如果按当前实测数据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Cd含量10mg/m3、土壤Cd的质量分量背景值0.1333mg/kg计,土壤中Cd含量将在40年后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如果假定灌溉水Cd含量降到5mg/m3,土壤中Cd含量将在100年后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69.
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理生态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系统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理论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并从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与蒸腾作用,水分状况以及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诸方面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农用保水剂作用原理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保水剂应用是一项化学节水抗旱新技术,近年在农业节水方面研究较多、发展较快。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保水剂发展现状,研究和提出保水剂作用原理理论体系,结合农用保水剂研制和应用中应注意问题,指出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为我国未来保水剂研究与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