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6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青蟹养殖业在我国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养殖面积约35万亩,年产量超过15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然而,与中华绒螯蟹人工苗占95%和梭子蟹人工苗占70%的养殖现状相比,青蟹养殖所用的苗种几乎全部来源于海区中的天然苗。由于天然苗具有数量和质量不稳定,且易携带病菌等诸多不利因素,因而严重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因此,开展青蟹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是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六斑刺鲀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分布较广,在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肉食性,以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质,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因其具有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刺鲀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六斑刺鲀均为  相似文献   
14.
影响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条鰤苗种运输试验的结果表叫.提高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主的天键是:选择健康活泼的苗种;做好苗种运输前的暂养和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运输水温;确定合理的运输密度。  相似文献   
15.
概述使用非有机锡类船底防污涂料及渔网防污剂的代表性替代防污物质Irgarol 1051,ZnPT,CuPT,PyB,Seanine-211对水生生物的有害性及水域环境的污染状况,并试着对替代防污物质对水域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黄鲷刺激隐核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鲷幼鱼在培养期间,由于受到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而导致出现极高死亡率。实验发现,使用福尔马林和硫酸铜可有效地治愈黄鲷刺激隐核虫;实验表明,2 mg/L硫酸铜和200 mg/L福尔马林比较适合治疗黄鲷的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治疗病鱼刺激隐核虫病没有明显的副作用。黄鲷病鱼治疗后放回海水暂养,恢复正常,活动良好,无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世界第三大海龟繁殖地—佛得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岛国—佛得角共和围地处大西洋中,6种大西洋海龟中的5种在佛得角出现并在其海滩繁殖产卵,佛得角政府已颁布法令禁捕、禁猎,对海龟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孵化后第4天至第37天黄鲷仔鱼的观察,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变化和鳍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尾部腹面的色素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明显。尾柄部背缘出现色素是黄鲷仔鱼的重要特征之一。尾鳍、胸鳍的鳍褶孵化后即出现,分别在26、33日龄出现鳍条;背鳍、臀鳍鳍条在28日龄开始发育,33日龄出现鳍棘;腹鳍在33日龄时出现鳍褶,35日龄出现鳍条。前鳃盖骨后缘下角出现2个扩大且尖锐的棘,是鉴别黄鲷仔鱼的标志之一。人工培育下的黄鲷仔鱼发育较天然水域的个体慢。  相似文献   
19.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相似文献   
20.
养殖黄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 5 mg/kg的LHRH-A2 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