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6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相似文献   
22.
不同养殖模式下红鳍东方鲀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比较分析了3个地区分别代表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红鳍东方鲍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含量和肌肉物理特性.结果显示:3种养殖模式下红鳍东方鲍的粗成分含量(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检测到18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平均达肌肉湿样的( 15.65%±0.95%)或肌肉干样的79.13%~83.19%;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2.77%~33.68%、39.06%~41.72%,3种养殖模式间均没有显著差异;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总量,以丹东红鳍东方鲍(DD)最高,达32.09%,显著高于大连红鳍东方鲀(DL)的29.94%和河北唐山红鳍东方鲍(HB)的29.90% (P<0.05),其中谷氨酸是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达肌肉干重的12%以上.∑EAA/∑AA比值为40.49%~41.79%,∑EAA/∑NEAA为80.74%~85.89%,均高于FAO/WHO指出的理想模式标准;不同养殖模式对红鳍东方鲀肌肉的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差异,如C16:0、C20:1ω9、C22:6ω3、∑SFA;肌肉浸提液中肌苷酸(IMP)的含量是其他核苷酸降解产物的10 ~100倍,达220.75~265.03 mg/L.HB肌肉浸提液的K值显著低于DL和DD,表明HB有更长的货架时间.肌肉结构分析结果表明,HB和DD肌肉的硬度显著高于DL.红鳍东方鲍肌肉非常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是很好的养殖对象;而养殖模式会影响其营养成分、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肌肉的物理特性,其中池塘养殖至幼鱼后移至海上网箱养殖是相对好的一种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3.
野生的黄鲷亲鱼经人工驯养后,在繁殖期注射催产激素,获得受精卵,对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进行过程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黄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受精卵径为0.848~1.018 mm、油球直径为0.178~0.215 mm.在水温(24.5±0.5)℃,盐度33.6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8~30 h孵出仔鱼.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的22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及发育时间,拍摄了22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仔鱼图片,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2.22 mm.  相似文献   
24.
黄鲷(Dentextumifrons)在中国俗称黄加拉、板鱼,日本又称为连子鲷、小鲷等,分布于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及日本千叶、新泻以南暖水海域。黄鲷属广温高盐性鱼类,群体一般分布于底层,适宜温度为16.9~27.1℃、盐度33.80‰~34.79‰的范围内。在中国,  相似文献   
25.
三种光合细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长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宁宇  来琦芳 《海洋渔业》2004,26(3):199-204
本试验以光合细菌中的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为试验对象,分别比较三株光合细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生态环境下的生长差异。试验结果表明:①球形红假单胞菌为广盐性菌种,荚膜红假单胞菌适宜在高盐度水中生长,沼泽红假单胞菌则适宜在低盐度水中生长。②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受pH影响较大,适宜在培养基初始pH值较低的水中生长,随着pH的升高,生长速度下降;球形红假单胞菌和荚膜红假单胞菌则适宜在各种pH水环境中生长。③三种光合细菌相对适宜在25~30℃之间生长。因此在盐碱地水产养殖过程中,对于高pH、高碳酸盐碱度的盐碱水质中可选用荚膜红假单胞菌,而在离子比例失调和水型复杂的盐碱水质可选用广盐性的球形红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26.
鳗苗的年产量多少(文中所指为白仔鳗,下同)波动很大,极大的影响着养鳗业。鳗苗资源的变动一直是养鳗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其资源究竟以何种机制发生变动?现就12年来对鳗苗资源动向的调查所获的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7.
温度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相似文献   
28.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为菌源,研究了不同配比复合益生菌对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幼苗养殖效果的影响。实验包括3个单菌处理和6个复合菌处理(3种菌1∶2∶3比例的随机组合),共9个加菌处理,另设无菌处理作为对照。用于评估养殖效果的指标包括:养殖水体菌群、幼苗特定存活率和生长率、幼苗肠道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 M、白介素IL-1β、干扰素IFN-α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肠道菌群。结果发现:加菌处理组中,其养殖水体均含有大量的目标益生菌,并且养殖水体的弧菌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幼苗存活率方面,除了D组(芽孢∶乳杆∶粪肠=1∶2∶3)、E组(芽孢∶乳杆∶粪肠=1∶3∶2)和F组(芽孢∶乳杆∶粪肠=2∶1∶3)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他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G组(芽孢∶乳杆∶粪肠=2∶3∶1)和I组(芽孢∶乳杆∶粪肠=3∶2∶1)的存活率最高,均超过了65%。特定生长率除了B组(植物乳杆菌单菌处理)与E组外,其余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免疫指标和菌群方面,存活率高的组别Ig M含量就高(通常指示免疫力水平),肠道内亦含丰富的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植物乳杆菌和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而存活率低的组别则Ig M含量低,而IL-1β、IFN-α和TNF-α含量高(往往是炎症的征兆),另外肠道内菌群比例失衡,益生菌丰度低。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的使用需要有一个特定的配比,配比合适益生效果优于单菌,配比失衡则不如单菌,甚至不及无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按2∶3∶1或3∶2∶1配比混合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鱼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成锐减趋势。由于六斑刺鲀的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捕获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的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取得成功,作为新的养殖品种,后期苗种的养殖技术目前还是空白。该研究以期为六斑刺鲀的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六斑刺鲀苗种的养殖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椰林村的研究中心场地进行,所用的六斑刺鲀幼鱼均为项目组成员通过人工繁育获得,六斑刺鲀苗种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0.
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cus)隶属于方头鱼科(Branchiostegidae)方头鱼属(Branchiostegus)。为温热带中下层经济鱼类,在底拖网渔获中常有出现,但数量不多,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海、东海,韩国的济州岛和日本中部以南。日本方头鱼不管是煮还是烧烤都是味道绝佳的美味,是日本京都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高档的鱼种之一。在日本能提供非常新鲜日本方头鱼的仅限于山口县的萩市渔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