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2篇
  26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01.
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茎全长cDNA文库进行大规模测序,获得了B12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cB12D(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F71449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771 bp,编码87氨基酸(ORF,104~367 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为亲水性非分泌型蛋白;有1个B12D家族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为无规则卷曲;基因定位于质膜,参与能量代谢。同时,甘蔗ScB12D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在近缘植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玉米、粟米、高粱及水稻的同源性超过90%,与双子叶甘薯和山茶的同源性在70%左右。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甘蔗ScB12D基因在根、蔗芽、茎(包括蔗皮和蔗髓)、叶片和叶鞘等组织中组成型表达,其中在叶鞘和根中表达量较高;在生物胁迫黑穗病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量在所有时间段均呈下调趋势;在非生物胁迫时,该基因的表达受NaCl胁迫后表达量最高,在ABA胁迫下表达量次之,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甘蔗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分析南江3号需水特性,结果表明:烤烟田间烟株间蒸发量为前期大于后期,蒸腾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照烟田伸根期蒸腾值大,团棵以后直到采收完毕蒸腾值均小于控水处理。经测定,伸根期的蒸腾小于蒸发速率,a〈0.5,团棵以后a值在0.75左右,成熟后期a值在0.5左右。烤烟在适宜水分状态下的需水量为502.53mm,伸根期需水量为87.85mm、旺长期需水量为232.14mm、成熟前期需水量为123.99mm、成熟后期需水量为58.55mm。整个烤烟生育期内,伸根期和成熟后期需水与降雨较为吻合,中间2个时期吻合程度较差。尤其以旺长期突出。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更好地推进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本文总结了"长治"工程实施15年来的建设成效:不仅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促进了治理县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总结出实用的经验:强化领导、加强协调;实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对治理成果的后续管理;加大宣传和预防监督力度;增强全民的保水观念。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小流域治理粗放、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尚未全面展开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最后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调整工作思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强化水土保持的防治监督;注重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04.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可以为探明自交系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杂交种的配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17个从玉米地方种质中选育的自交系和11个测验种(包括西南地区常用骨干自交系以及代表西南地区玉米核心种质的5个标准测验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7个新选系和11个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87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8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小,可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17个新选系有7个划入旅大红骨群,3个划入改良Reid群,4个划入PB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在各类群组配中,PB群地方种质选系(P1-1、P1-8和P1-10)与改良Reid群;PB群地方种质选系(P1-1、P1-6和P1-14)与旅大红骨群;改良Reid群地方种质选系(P1-15、P1-16和P1-17)与四平头群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PB群地方种质选系P1-1与改良Reid群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研究结果为新选系的应用和地方种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从2003年776批15.9万吨的进口鱼粉中,随机抽出81个样品,按(GB17012-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致泻性弧菌的检测》和《全国临床检测操作规程》,(GB478P14-P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和《NY/T550-2002)《动物和动物产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等方法进行鱼粉病原菌分离。结果TCBS培养基未分离到细菌;碱性营养琼脂分离到76株细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其中阴沟肠杆菌14株、腊样芽胞杆菌29株、凝结(固)芽胞杆菌10株和球形芽胞杆菌23株;从SS和DHL培养基上共分离到66株细菌,其中阴沟肠杆菌16株、非发酵菌16株、枸橼酸杆菌10株、沙门氏菌13株、大肠杆菌5株、非脱羧勒克氏菌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2株。  相似文献   
106.
广东省2003年的生态踩占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利用生态踩占(Ecological Footprint,EF)模型定量研究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2003年广东省的人均生态踩占面积为1.7338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424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914hm^2,广东生态踩占是其生态承载力的2.7倍。②从人均生态踩占的供需结构看,耕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林地和水域相对平衡,而建设用地供给充足。③结合以前研究,从1999年到2003年广东省生态承载力有所提高,但是生态踩占需求越来越大,生态赤字有比较快的上升趋势;④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广东省的人均生态踩占需求中等。但人均生态赤字很高。总的来说,广东省的生态踩占已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已对生态系统构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广东省农业比较投资率的年度比较、农业集约化的国际比较及对现有投资模式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估算,得出广东省农业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结论。同时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已投入资金效果的发挥。文章认为应当对农村系统的资金流动及相应软环境建设给予足够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以如期实现广东省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8.
刁朝强  钱晓刚  黄宁  周建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70-11271,11281
[目的]为了寻找烤烟生长的最佳水肥耦合状态,达到以水促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方法]分别设置补水、自然降和3个施氮梯度,以自然降水条件下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水氮耦合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在补水+N 90 kg/hm2的水肥条件下,烤烟叶面积和最大叶长宽表现突出,说明较高的氮肥用量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是提高作物对氮肥吸收的重要因素。补水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不同水分、氮肥配合后,补水条件下60 kg/hm2施肥量的不同水分、氮肥配合效益最为明显,产值达到30 563.40元/hm2。[结论]适宜的水分供应可以很好地改善烟叶的化学成分,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成为限制烤烟生产的主要因素,旺长期补水,成熟期适时适量补水可以明显改善烟叶的化学成分,提高烟叶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09.
我国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丰富,但其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杭州市余杭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科技转化潜力,本研究针对余杭区名优茶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评判法,建立了区域土壤种植区划适生模型,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种植区划建议。结果表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以及水浸出物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营养成分;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土壤pH和坡度是影响茶叶适生的主要宏观因子,而N、P、K以及微量元素Zn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微观影响因子。基于此,将余杭区茶叶品质分为优、良及一般三类,并建立了余杭区茶叶土壤适生模型。利用适生模型,将余杭区茶叶种植区域划分为四个类型: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低度适宜区以及不适宜区。研究表明,余杭区百丈镇和鸬鸟镇是提高余杭区茶叶产量的重点区域,建议适宜扩大该区域径山茶叶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10.
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效益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2~2012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广东省、江苏省和全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度、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通过与江苏省的对比,分析了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效益优劣,并进一步分析了广东省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的产业结构效益。结果表明:广东省产业结构转变度年际变化较大、连续性差;广东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受到阻碍,产业结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广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效益较低,第二产业结构效益较高,但相对优势减弱;在4个区域中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效益最高,其次是东翼和山区,西翼产业结构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