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5篇
  19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燕麦属3种进境检疫性杂草传入中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PRA准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燕麦属3种进境检疫性杂草(细茎野燕麦、不实野燕麦及法国野燕麦)的风险程度,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燕麦属3种进境检疫性杂草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对其传入中国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燕麦属3种进境检疫性杂草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分别为2.47、2.63和2.51,均属于高风险的外来有害生物,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风险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42.
大穗型籼稻品种根系性状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根系性状和根系活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单穗重的差异很大(两年分别相差493%和764%),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单穗重,2001年分别为0.99、1.56、2.00、2.54、3.16、4.08 g,2002年分别为0.82、1.38、1.80、2.38、3.04、4.29 g。大穗型品种每株不定根总长、每株根干重、每株根系总吸收面积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每穗根数、每穗根重、每穗根长、每穗根系总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性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显著影响单穗重的主要根系性状是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决定系数为0.620~0.639。随着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提高单穗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43.
悬浮载体对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蓝藻厌氧发酵过程中极易上浮分层影响产沼气效率的问题,采用批量发酵工艺,研究悬浮载体对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聚乙烯(PE)载体,使累积产气量提高13.7%(P<0.01),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8.6%(P<0.05),叶绿素a消减率从21.4%提高到29.8%(P<0.05),COD消减率从41.2%提高到46.2%,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也有明显提升.说明使用悬浮载体可显著提高蓝藻的厌氧发酵效率.  相似文献   
344.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等器官的干物重及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研究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籼稻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A、B、C、D、E、F类籼稻品种的平均NUEg 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 g·g-1;(2)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间生物产量差异不大,但高NUEg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占生物产量的比例高;(3)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间抽穗期的根干重和茎鞘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差异不大,但NUEg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成熟期的根重和茎鞘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4)NUEg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穗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345.
阎良相枣是地方优良制干枣良种,平均单果重9.38 g,可食率96,鲜枣含可溶性总糖21.42,Vc3.886 mg/g,制干率47,制干品质优良,可以抗3~5 d的阴雨.阎良相枣9月下旬成熟,属中晚熟品种.经多年试验表明,该品种是适宜在陕西关中东部发展的优良制干枣良种.  相似文献   
346.
枣粮间作的生态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枣粮间作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影响和作用,从而对枣树在山、沙、碱、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347.
FACE对武香粳14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3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早熟晚粳稻品种武香粳14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以及根干重均极显著大于对照;(2)FACE处理使水稻有效分蘖期间和无效分蘖期间发生的不定根粗度均显著大于对照,使拔节长穗期间发生的不定根粗度明显变细,因而使抽穗期每条不定根的平均粗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FACE处理水稻抽穗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和干重均极显著大于对照主要是由于FACE处理使水稻有效分蘖期间和无效分蘖期间这些根系性状的大幅度增加,而FACE处理对水稻拔节长穗期间这些根系性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48.
FACE对水稻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2003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设施N量150 kg·hm-2(LN)、250 kg·hm-2 (NN)、350 kg·hm-2 (HN) 3个处理,研究了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水稻根系形态性状、根系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FACE使LN、NN、HN处理水稻抽穗期的  相似文献   
349.
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快速杀青(5.5 min)、慢速杀青(9.5 min)和轻揉捻、不揉捻组合处理。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慢速杀青过程中茶叶自身酶类的酶促作用较充分,杀青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糖含量分别为46.49%、3.92%、3.08%,均高于快速杀青叶的45.52%、3.77%、2.87%,而茶多酚含量25.44%,稍低于快速杀青叶的26.90%;轻揉捻茶样的酚氨比值平均下降4.61%,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官品质优者总分达90.75分,因此,名优绿茶初制宜选用慢速杀青和轻揉捻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350.
氧化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质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分散性高、比表面积大、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等优良特性,是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航空航天、医药、新能源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应用广阔。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种子萌发、枝叶生长、根系生长)、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产量和品质、开发具有缓控释功能的氧化石墨烯基肥料,实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环境风险的功效;作为农药载体及增效剂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达到缓控释放、高效利用的目的 ; 探讨氧化石墨烯作为吸附剂或降解细菌固定剂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效果,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了氧化石墨烯作为高灵敏度的湿度传感器,可实现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和无损监测植物生长状况;最后探讨了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目前,氧化石墨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随着氧化石墨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深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有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革、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危害,为推进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