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54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514篇
林业   1463篇
农学   730篇
基础科学   874篇
  657篇
综合类   5548篇
农作物   944篇
水产渔业   741篇
畜牧兽医   2614篇
园艺   960篇
植物保护   368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809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744篇
  2011年   818篇
  2010年   736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651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437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54篇
  1990年   150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133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80篇
  1983年   65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20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γ射线辐照水稻成熟花粉的杂交后代突变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简便、行之有效的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技术的工作程序,解决了水稻成熟花粉保鲜的技术难关,提出了水稻成花粉适宜诱变剂量为46Gy左右,确认了辐照花粉杂交后代以产生数量性状突变为主,第三代较第二代出现更多的突变性状,扩大了突变幅度,而且随着世代的递增,突变性状有累加的现象,大部分株系在第五代即可稳定。利用本项技术获得了一批熟期提早或推迟15天以上,株高变矮或增高10cm以上、稻谷增长5mm,米长增加4.4mm,长宽比最大达4.5,千粒重较起始种增减10-23g等特殊性状的一批新种质。本研究初步认为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主要是诱发DNA位点的突变,同时存在隐性突变,在水稻及其它作物育种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我国珍贵小麦资源中国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4年美国的西尔斯(E.R.Sears)用中国春创造出一整套非整倍体材料以后,对小麦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五十年代初,鲍文奎和严育瑞曾用中国春及其他小麦品种与黑麦杂交,选育出不少耐寒、耐旱、抗逆性强的小黑麦品种。中国春虽然在育种工作上和遗传学上被广泛利用并受到  相似文献   
993.
994.
对当前地膜栽培防止残膜污染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95.
以野外考察和实验室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海南岛野生猪笼草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到了大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基本弄清楚了猪笼草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在海南岛的分布地点、土壤类型、伴生植物等基本情况;又通过对生长地的土壤养分和植物体养分含量、笼内消化液养分含量等进行比较分析,初步了解猪笼草对养分的需求状况,为进一步解决引种栽培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福建省茶叶学会印发的《乌龙茶史话》、《中国茶叶》、《茶叶》1979年第四期发表“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乌龙茶是红茶的始祖”。题目不同,内容不差;循读大作(以下简称乌史话),尚有不明之处,提出商榷。研究茶史:一要按照历史面目,忌用现在条件臆测当时的情况;二要实事求是地按照量质变化规律和茶类技术特点;三研究茶史不是消遣和欣赏,而是总结历史经验,剔糟粕取其精华,为现在发展生产服务。“当时的武夷岩茶就是乌龙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乌史话》作者把地名、茶名、茶类和俗称以及简名等同混称。名茶除茶树品种内在因素外,自然地理条  相似文献   
997.
苦荞厚果壳性状的遗传及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苦荞刚开花朵人工去雄授粉法,并采用该方法以具有薄壳无沟槽特性的小米荞和米荞1号为母本,分别与厚果壳有沟槽的晋荞麦2号、黔苦5号进行有性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及其后代F2植株群体。发现小米荞/晋荞麦2号、米荞1号/黔苦5号的杂种植株均表现为父本的厚壳有沟槽、果壳不开裂特性,说明苦荞厚壳有沟槽性状为显性遗传。对其中4个F2群体厚壳和薄壳特性的分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厚壳特性(thick shell,基因符号用T表示)为显性单基因遗传模式,隐性纯合基因型(tt)将表现为薄壳特性。从平均水平看,各F2群体薄壳型植株的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极显著低于厚壳型植株。薄壳型苦荞植株的千粒重比厚壳型苦荞低33%~43%,而单株产量低26%~40%。薄壳特性与低千粒重和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与株高和株粒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还发现,薄壳型植株千粒重变异幅度的最大值可以接近厚壳苦荞的平均水平,而单株产量变幅的最大值可以达到厚壳苦荞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上述分析表明,通过杂交育种等方法,可使薄壳苦荞的产量接近或达到常规厚壳苦荞水平。  相似文献   
998.
黄壤为我省主要地带性土壤。黄壤中低产田土分布广、面积大、增产潜力大。提高黄壤中低产田土单位面积产量,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86年冬至1989年,我们在黔西县进行了“黄壤中低产田(地)改良和集约化配套技术研究”,以双马乡驮煤河村民组为中心试验基点,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和试验研究,带动了全县低产黄壤改良,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99.
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属中籼类型,基本营养生长性强,感光性中等或中等偏强;感光性强弱与其播始历期长短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52**,播始历期每延长1 d,短日出穗促进率将提高0.9个百分点;基本营养生长性强弱与播始历期长短无相关性;不同年份间它们的播始历期较为稳定,均落在95%或99%置信度的置信区间内.  相似文献   
1000.
印楝素强化浸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素为热敏性差的物质,印楝种子含油率高达20%,需在低温和强化条件下浸出。试验表明,浸前是否榨油对印楝浸出速度无明显影响,在超声波强化浸出条件下,40min的浸出率相当于常规2h的浸出率。若浸出时间都为2h,应用超声波强化浸出印楝素的浸出率高达95%,而常规浸出印楝素的浸出率只有84%,超声波强化浸出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