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8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9篇
  61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目的】探究不同产量稻田土壤肥力的剖面特征,明确调控作物产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以提高低产田、稳定高产田的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目标。【方法】试验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年产量>15000kg/hm2、12000~15000 kg/hm2和<10000 kg/hm2的地块分别代表高产、中产和低产土壤,选取高、中、低产量稻田样点各3个,采集耕作层、犁底层和潴育层土壤样品,测定耕作层厚度、容重、土壤紧实度、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等,并对土壤剖面性质和水稻产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1)高产田耕作层最厚,在16 cm左右,而低产田在13 cm左右,高产田耕作层土壤容重最小,为1.09 g/cm3,而低产田为1.21 g/cm3,高产田犁底层厚度和紧实度均最高,低产田最低。2)高、中、低产田土壤pH、碳氮磷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表现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在...  相似文献   
242.
黄晶 《现代园艺》2023,(11):39-41
以荷兰切花品种‘爱维特粉’红掌为材料,研究不同的培养基对‘爱维特粉’红掌的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及诱导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柄是最适宜切花品种‘爱维特粉’红掌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外植体,而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1/2MS+0.5mg/L噻苯隆(TDZ)+30g/L蔗糖;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吡效隆(CPPU)+25g/L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MS+0.2mg/L IBA+30g/L蔗糖。  相似文献   
243.
稻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土作为典型的水耕人为土,其土壤肥力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肥力评价是稻田培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稻田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不同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特点,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对我国水稻土肥力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同时,如何将作物产量纳入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可作为土壤物理肥力指标的主要因子;土壤化学肥力指标随着施肥、耕作模式和稻作区域的差异应各有侧重;众多的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需重点关注。下一步应制定一套针对不同稻作区典型施肥和耕作模式下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客观又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为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的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4.
【目的】从全国尺度上解析近30年(1988—2017)水稻产量的肥料贡献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水稻可持续生产和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稻作区耕地质量监测数据(338个点位),分析不同稻作模式、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年际变化,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各因素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在施肥区和不施肥区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近30年全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20年逐渐升高,近10年趋于平稳的特征,总体变化幅度为41.20%—51.89%,但不同稻作模式存在差异,单季稻、双季稻和水稻-其他作物轮作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8.58%—55.49%、41.96%—51.05%和42.34%—53.43%。不同区域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在近30年的平均值表现出西南(55.82%)>长江中游(46.73%)>华北(46.27%)>东北(45.90%)>华南(45.83%)>长江下游(44.25%)。结合施肥年限和水稻肥料贡献率的拟合方程发现,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华南的水稻肥料贡献率达到稳定的施...  相似文献   
245.
施用合适的叶面肥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本试验以5种不同类型的叶面肥为材料,分析比较了施用不同叶面肥对水稻养分吸收、产量及二化螟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叶面肥均能提高水稻体内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和钼(Mo)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显著提高水稻产量3.88%~7.47%,其中,瑞普生和丰瑞达牌叶面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显著,其次为彪榜、行万里和天需牌叶面肥。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后发现,施用叶面肥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提高了每穗粒数。行万里牌叶面肥可以显著降低二化螟引起的水稻枯心丛率和枯心株率,其余叶面肥对降低水稻枯心丛率和枯心株率没有显著效果。施用不同叶面肥处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丰瑞达>瑞普生>彪榜>天需>行万里。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品种。  相似文献   
246.
【目的】通过分析2004—2019年间中国水稻相对产量差的时空变异特征、驱动因素以及不同地力水平下相对产量差对氮肥的响应,为实现水稻增产和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04—2019年间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设置在全国主要稻区的408个监测点,包括东北地区24个、长三角地区110个、长江中游地区138个、西南地区56个、华南地区80个。以各监测点施肥区与不施肥区水稻产量之差代表由肥料投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性质改变所贡献的相对产量,利用高产农户统计法获取最高相对产量(HRY)和平均相对产量(ARY),HRY和ARY之差为相对产量差(GRY)。根据不施肥区产量,将各区域土壤地力划分为低、中、高3个水平,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不同区域GRY的主要驱动因素,计算不同地力水平下GRY与氮肥用量的关系。【结果】2004—2019年间,全国水稻HRY为4.98~6.86 t/hm2,ARY为3.06~3.47 t/hm2,GRY为1.92~3.41 t/hm2。不同区域相比,HRY和GRY均是西南(水稻–其他作物轮作)>长三角(...  相似文献   
247.
放牧家畜对所采食牧草的消化是影响其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试验选取4月龄公、母乌珠穆沁×杜泊羔羊进行2个月的放牧试验以评估放牧草地可提供牧草的营养品质变化、羔羊的消化代谢及能量需求。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随放牧时间延长而增加,粗脂肪则相反;羔羊对牧草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而对牧草粗脂肪、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呈先增后减趋势;牧草总能、羔羊能量代谢随时间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公、母羔羊在14~35 d期间体重增长有显著差异(P<0.01)。综合研究放牧试验数据,公羔羊、母羔羊的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 DE)、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 ME)的能量需求预测方程分别为:公羔羊DE=1.147×W0.75(代谢体重)+0.227×ADG(日增重)(R2=0.920,n=160,P<0.001),ME=0.941×W0.75(代谢体重)+0.186×ADG(日增重)(R2=0.920,n=160,P<0.001);母羔羊DE=1.196...  相似文献   
248.
绥芬河三块鱼属洄游群体中“银滩头”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利用DNA条形码COⅠ和基因标记(fstmitfa)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我国绥芬河的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40尾)、三块鱼(T.brandtii,38尾)和“银滩头”(34尾)及采自日本宇曾利山湖的珠星三块鱼(3尾),共计115尾个体进行了种质鉴定。线粒体COⅠ基因扩增结果显示,共获得单倍型11种,其中,珠星三块鱼独享5种,三块鱼独享5种,珠星三块鱼日本群体独享1种(Hap6),“银滩头”群体与珠星三块鱼共享1种,与三块鱼共享3种,聚类分析不支持“银滩头”群体为一个独立种。基因标记扩增结果显示,“银滩头”群体中兼具珠星三块鱼和三块鱼两种基因型。结合以上两种分析结果发现“银滩头”中存在珠星三块鱼与三块鱼的杂交个体。明确了“银滩头”群体的分类地位,即“银滩头”是由珠星三块鱼、三块鱼及二者的杂交个体组成的一个混合群体。研究结果为三块鱼属鱼类的分类、种质资源保护和野外增殖放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9.
乙烯参与调控植物响应多种逆境胁迫,然而乙烯调控早稻秧苗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选择无土基质、发酵基质和营养土3种育秧基质对中早39早稻品种进行正常育秧至两叶一心期,外源喷施乙烯利后将水稻秧苗进行3d的低温处理,随后测定秧苗理化性质和抗寒基因表达,同时以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喷施乙烯利后显著提高了低温条件下水稻秧苗的生长,提高了秧苗体内的养分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强了秧苗体内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和氧化还原状态(AsA/DHA比率),提高了秧苗体内OsCOIN、TERF2、OsLti6a和OsCDPK7等耐冷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外源喷施乙烯通过调控水稻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氧化还原水平和耐冷基因的表达增强水稻秧苗的耐低温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