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143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180篇
  118篇
综合类   1087篇
农作物   132篇
水产渔业   111篇
畜牧兽医   666篇
园艺   163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农用运输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农用运输车的现状、特点、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2.
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25 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等阔叶树种的1 a生幼苗,16年后形成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土壤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除青栲外)明显增加了林下表层土壤(0~20 cm)的有机质含量。各林分下土壤全K、全M g、全C a、全N和全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1,6.64,4.33,1.45,0.46 g/kg,表明土壤K、M g、C a的含量比较丰富,而N和P则相对缺乏,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N、P含量。所有混交林深层土壤(20~60 cm)的有效N、P含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而有效K的含量则相反。混交林下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壤的平均pH值分别为4.40,4.61和4.68,而马尾松纯林下各土层的pH值则依次为4.39,4.41及4.42,说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0 cm以下土层的活性酸度。套种阔叶树(除苦槠外)后由于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度,增加了土壤盐基离子浓度,从而明显提高了土壤盐基饱和度。  相似文献   
63.
基于证据理论的农业机械选型风险因素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机械选型是国家机具补贴政策实施的核心步骤之一,其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难以准确度量风险因素的特点.该研究借助证据理论的相关原理,提出基于证据理论的农业机械选型风险评价方法.从需求、能力、技术、合作、产品性能及评标决策支持系统开发6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机械选型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内涵、来源、后果集.在此基础上,根据证据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决策步骤,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证据,确定出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和信度函数,并采用Dempster合成法则对证据进行合成;然后构造风险评价绩效函数,用于比较各个因素风险的大小.实证分析表明,利用D-S证据推理方法对农业机械选型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为优化大豆养分管理措施,在河南省周口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养分专家系统结合微生物菌剂在大豆减肥增效中的应用效果。试验包括基于大豆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NE)、70% NE(NE基础上减N 30%,NR)、70% NE+促生菌剂(RP)、70% NE+根瘤菌(RR)、70% NE+促生菌剂+根瘤菌(RPR)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NE处理相比,单纯减氮30%(NR)的大豆产量降低了14.4%~23.3%,植株氮、磷吸收量在两个试验地分别减少了15.0%~16.8%、16.7%~26.9%。NE推荐施肥量减氮30%配施促生菌和根瘤菌处理(RPR)产量最高,在哈尔滨试验田与NE处理产量相似,在周口试验田较NE处理增产40.9%。相对于NR处理,周口试验田RP和RR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7.2%和32.4%,哈尔滨RP和RR处理分别提高了12.9%和6.2%。不同处理对土壤铵态氮无显著影响,RR处理土壤硝态氮较NE处理降低了24.1%~34.4%,周口试验田RPR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哈尔滨RPR处理的速效钾分别较NE处理提高了89.8%和37.5%。总之,养分专家系统结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增加土壤有效磷钾养分,促进大豆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在保障大豆高产条件下进一步实现减肥增效。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云南省葡萄产地的土壤pH值状况,研究葡萄产地不同区域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基于调查采样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云南省采样点和不同产地区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地区域(建水县、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不同种植模式(设施栽培、露地栽培)、不同种植年限(0~5、5~10、10~20、20年及以上)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葡萄土壤pH值变化于4.29~8.30之间,强酸性土壤基本分布于弥勒市和元谋县2个地区,微碱性土壤区域主要分布在宾川县,而建水县的葡萄土壤主要呈现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4个主产区变异系数为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建水县。(2)不同种植模式能明显影响葡萄产地土壤的pH值,如设施葡萄种植(包括大棚种植和半棚种植)土壤pH值较露地葡萄种植明显偏低。(3)土壤pH值随设施葡萄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弥勒市葡萄产区土壤酸化情况比较严重,其地理气候条件(气候湿润多雨、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及成土母质为砂页岩、花岗岩)、设施栽培时间较长以及长期大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等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  相似文献   
66.
本试验研究氯化钙和草酸处理对香蕉果实抗冷性的影响,寻找更多减轻香蕉果实贮藏冷害的途径。以“威廉斯”香蕉为试材,经氯化钙和草酸处理后,在(8士0.5)℃条件下贮藏,分析冷藏期间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钙和草酸处理能有效减轻香蕉果实的冷害症状,抑制MDA含量、细胞渗透率和H2O2含量的增加,促进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增强CAT、POD、SOD活性,从而提高采后香蕉果实的抗冷性,减轻低温冷害对香蕉果实的伤害。  相似文献   
67.
丘陵地区农田分散、零碎,宜机性差。通过对农田地形调整、优化沟渠、筑固田埂、提升地力和地块连通等宜机化改造措施,提升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达率,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内江市通过近两年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五良融合发展的实践证明:农田宜机化改造是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作物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8.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软模板法制备多孔二氧化钛,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无水乙醇与钛酸丁酯的物质的量之比(A)、冰乙酸与钛酸丁酯的物质的量之比(B)、蒸馏水与钛酸丁酯的物质的量之比(C)、聚乙二醇-400与钛酸丁酯的物质的量之比(D)、煅烧温度(E)、煅烧时间(F)对制备获得的多孔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效率的影响,并建立了甲基橙降解率与制备条件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2为0.9861。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二氧化钛的最佳制备条件为:A为18.03,B为1.67,C为12,D为0.21,E为510.74℃,F为3.2 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多孔二氧化钛的甲基橙降解率为66.76%,预测值为66.57%,相对误差为0.29%,模拟值较好的符合试验值,六个因素对多孔二氧化钛降解性能的影响顺序为:CABFED。  相似文献   
69.
文章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因故障停电、95598工单报修时间过长、故障类型无法研判同时等日益突出的问题,采取集中、实验的调研方式,进行现场论证。操作过程中,通过采集宽带技术的提升,加强营销、运检、调控中心三个专业之间的协同,实现停电信息主动上报,最终提升客户供电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0.
【目的】针对免耕条件下玉米播种施肥时,采用自然回土方式存在的种肥间距不稳定、种子覆土量不足等问题,采用主动覆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方法】设计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利用EDEM对该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离散元仿真,研究圆盘直径、圆盘入土深度、圆盘张角、排种管前后间距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对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圆盘直径(150,175,200,225,250 mm)、排种管前后间距(60,80,100,120,140 mm)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10,135,160, 185,210 mm)为试验因素,利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分析各关键因素对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与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对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出了影响种子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圆盘后方开口间距、排种管前后间距、圆盘直径;最优组合是圆盘直径201 mm,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03 mm,排种管前后间距115 mm。田间试验表明,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与仿真优化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63%和11.45%;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较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分别增加了14.30%和19.30%,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21%和7.26%。【结论】所设计的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满足种肥分施要求,为后续种肥分施技术与装置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