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京松2 号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105 为母本、自交系36B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晚熟松散型花椰菜一代杂种。华北地区秋露地从定植至收获90 d(天)左右,春露地从定植至收获70 d(天)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强,叶片厚,叶面蜡粉多,花球半松散、白色,青梗,单球质量1.5 kg 以上。花球VC 含量576 mg·kg-1(FW),可溶性糖2.07%,粗纤维1.25%,蛋白质1.88%,钙362.4 mg·kg-1(FW),铁11.25 mg·kg-1(FW),同时还富含硫代葡萄糖苷,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平均每667 m2 产量3 000 kg 以上。适合北京、河北、河南、四川等地春、秋季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42.
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及其生化变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芝麻细菌性青枯病是我国南方芝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调查研究表明,芝麻青枯病除前人报道的萎蔫、顶梢常有溃疡裂缝等典型症状外,还有植株畸形、茎秆表皮泡状突起、溃疡裂缝延伸至茎秆中下部、折断茎秆可见菌脓形成的透明细丝等症状。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经菌体形态、菌落形态、培养性状、致病性、烟草过敏性反应及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基因间区ITS序列测定,证实了芝麻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江西省15个县(市)的22个代表性菌株的生化变种鉴定显示,20株菌属于生化变种Ⅲ,占90.91%,2株属于生化变种Ⅳ,占9.09%。说明生化变种Ⅲ菌群是诱发芝麻青枯病流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3.
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芝麻青枯病是芝麻生产上重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为了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比较分析了抗病品种利用、土壤处理、合理轮作、生物/化学药剂防治等4项单项防治技术,以及综合防控技术对芝麻青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4项单项防治技术均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芝麻青枯病的发生,降低了产量损失。其中,综合防控技术的防病效果最好,防效达85.91%,比空白对照增产57.79%,投入收益比为1∶7.01。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1988或1989年与2004年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群体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较差,但仍存在中抗类型的个体;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稳定,从中挖掘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双重抗性的抗源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45.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206份江西东乡野生稻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东乡野生稻抗稻瘟病性差,但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较好,对两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68);抗三种病害的材料有5份。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以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菌集团菌株频率和自然病圃中病情关系,获得抗病频率(Υ%)与混合菌株接种的穗期病情的线性模型=4.3635-0.0452Υ±O.4238,与自然病圃中品种的病情的线性模型=4.2442-0.0415Υ±0.4955。两模型回测,在概率P_(0.05)下准确率均为100%,并以后一模型为依据,在病菌来源地的萍乡市和乐安县布局品种,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了解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水平,初步分析其抗病原因,对东乡野生稻在水稻抗稻曲病育种工作中应用给予评价.[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东乡野生稻107份单株材料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以了解其抗性水平,并通过调查与统计试验材料的穗苞长度、宽度、菌液容纳量以及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气温等因素,对东乡野生稻材料抗稻曲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107份东乡野生稻单株材料中,表现高抗的材料有19份,占鉴定材料的17.76%;表现抗病的材料有74份,占鉴定材料的69.16%;表现中抗的材料有12份,占鉴定材料的11.21%;表现中感的材料有2份,占鉴定材料的1.87%;高抗及抗病材料共93份,占鉴定材料的86.92%,没有感病及高感材料,表明东野材料整体对稻曲病有较好的抗性.穗苞长度、宽度及菌液容纳量调查结果显示,破口时东乡野生稻穗苞长度(28.73 cm)大于两优培九(22.05 cm),穗苞直径(0.65 cm)小于两优培九(0.87 cm),表明东乡野生稻与两优培九穗型存在显著差异,穗型的差异导致东乡野生稻穗苞菌液容纳量(0.88 mL)显著小于两优培九(1.93 mL),而穗苞菌液容纳量的减少降低了水稻与病原菌的接触数量,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正常生长下的东乡野生稻孕穗及破口时间均晚于两优培九,因此接种后一定时间内东乡野生稻平均温度(24℃)低于两优培九(28.3℃),而稻曲病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0℃,因此接种后东乡野生稻所处环境温度较低,不利于稻曲病菌生长,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另一原因.[结论]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在水稻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东乡野生稻来改变水稻的穗型或推迟水稻生育期,以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江西番茄绵疫病菌的类别和抗药性水平, 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和菌落生长量法, 测定2018年-2019年江西番茄主产区绵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江西番茄绵疫病菌存在A2和A0交配型, 发生频率分别为86.2%和13.8%, 未检测到其他交配型, 且A2交配型在各个产区均有分布。58株番茄绵疫病菌株对甲霜灵的EC50范围为0.602 9~3.313 3 μg/mL, 平均EC50为1.372 7 μg/mL, 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为最敏感菌株的5.5倍, 差异较为明显。3个菌株对甲霜灵达到中抗水平, 占供试菌株的5.17%, 病原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上升, 亟须加强药剂的轮换或替代。  相似文献   
49.
江西东乡野生稻对三种病害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20℃份江西东乡野生稻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东乡野生稻抗稻瘟病性差,但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较好,对两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68);抗三种病害的材料有5份。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