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3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获得优良秸秆降解放线菌,解析其秸秆降解特性,从森林土壤和秸秆堆肥环境中采集样品,采用富集培养方法筛选目标菌株,通过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降解菌分类地位,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分析降解过程中菌株对秸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考察培养温度、初始pH和氮源种类等培养条件对菌株降解秸秆的影响规律,以天然纤维素为底物测定菌株胞外纤维素酶活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本研究筛选获得的菌株ZY-2经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2)Streptomyces rochei ZY-2在7 d内对秸秆的降解率可达29.23%,且能同时降解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组分的降解率分别为42.82%、47.05%和13.63%;3)菌株降解秸秆时,温度控制在35~45℃,初始pH控制在6.0~8.0,以有机氮为氮源生长时降解效果较好;4)菌株胞外能同时检测到内切纤维素酶和外切纤维素酶活性,生长前期内切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第4天达到峰值(0.12 U/mL),而生长后期外切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第6天达到峰值(0.23 U/mL)。本研究筛选的菌株ZY-...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母猪采食量和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况、预产期相近的第2胎法系JALAX母猪144头,分成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个处理48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A组饲喂添加低水平支链氨基酸日粮(基础日粮 缬氨酸0.26% 异亮氨酸0.06%),试验B组饲喂添加高水平支链氨基酸日粮(基础日粮 缬氨酸0.36% 异亮氨酸0.14%).试验从母猪妊娠108 d进产房开始,到仔猪21日龄断奶时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提高了仔猪的断奶窝重、断奶窝增重、平均日增重和21日龄仔猪成活率,但以试验A组的效果较好,和对照组比,上述指标分别提高了23.10%(P<0.01)、30.45%(P<0.01)、19.26%(P<0.05)和7.16%(P<0.05);(2)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提高了哺乳母猪哺乳11~15 d,16~21 d以及哺乳全期的采食量,试验A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5.61%(P<0.01)、27.72%(P<0.01)和24.21%(P<0.01),试验B组虽然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提高的趋势;(3)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提高了泌乳第1天、第7天和第15天乳中乳脂、乳蛋白、总固形物、非乳脂固体的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乳糖的含量(P<0.01),但以试验A组的效果最好;(4)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提高了初乳(泌乳第1天)的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的含量(P<0.01),但对第7天和第15天乳中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可以提高哺乳母猪的日采食量和改善母猪乳品质,从而提高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刘春生  黄红英 《饲料工业》2005,26(23):18-19
20世纪初,美国首先将净能体系应用于奶牛的日粮配制当中,但该体系一度被认为并不适用于单胃动物,特别是猪的日粮配制。因为对猪而言,消化能体系更为方便和适用。但时下,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的成功研究和利用,使消化能体系变得过时。在欧洲,净能体系已经被用于猪日粮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淮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该文结合淮北地区种植情况总结了夏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管理、配方施肥、灌溉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去雄、人工辅助授粉、适时晚收等要点,给玉米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超高温快速堆肥提高畜禽粪便处理效率的可行性及其产物农田施用效果,以鸡粪(chicken manure,CM)、猪粪(pig manure,PM)、奶牛粪(dairy manure,DM)和稻壳为发酵原料,监测其在85℃、发酵24 h前后的理化特性和嗜热微生物数量变化,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鸡粪为主要原料的快速堆肥产物对小白菜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温发酵24 h后粪便中病原菌数量和含水率达到有机肥质量标准,70℃能生长的高温微生物数量提高2个数量级。超高温快速堆肥后,CM,PM,DM浸提液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46.5%、22.9%和42.6%,挥发性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37.2%,31.2%和56.8%。超高温快速堆肥对CM,PM,DM总氮、总磷、总钾含量影响不大,但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增加79.2%,58.1%,74.6%;总腐殖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27.6%,3.4%,27.3%。CM,PM中铵态氮质量分数分别上升了114.6%,40.6%(P0.001),因而降低了种子发芽指数和小白菜出苗率。但出苗后,施用超高温快速堆肥产物的小白菜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分别比施用纯化肥、腐熟有机肥高出20.4%(P0.05)和51.9%(P0.05)。可见超高温快速堆肥(85℃,24 h)提高畜禽粪便处理效率是可行的,其产物施入土壤能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但不宜用于育苗,施用时应根据土壤和作物类型,采用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规模养殖场粪污多级处理模式下氮、磷削减规律及土地承载力不清等问题,以苏南水网地区一规模猪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污水经二级厌氧消化、三级沉淀池和水生植物塘逐级处理后氮、磷的去除特征,进一步核算了此模式下粪污实际农田可消纳量。结果表明:猪场全年粪、尿总产生量分别约为4 086.9 t和10 995.8 t,粪便收集率约为90.5%。收集的粪污中可利用的总氮(TN)和总磷(TP)量分别为183.12 t和148.97 t。粪污经过厌氧消化后TN和TP去除率小于25.3%和57.2%,进一步通过三级沉淀池处理后二者可去除80%以上,最终通过水生植物生态处理后二者去除率均达95%以上。养殖废水经过多级处理工艺,可大幅提高其农田消纳量,降低粪污处理成本,特别适用于集约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土地资源有限地区的畜禽养殖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提供土壤生态的科学依据,选取大宝山矿坝心区重金属污染弃耕农田上5种自然修复植物和1种人工栽培植物,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进行6种植物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共分离鉴定168只动物,分属2门7纲12目和4种幼体。结果表明,土壤强酸性和多金属(Cu、Cd、Zn)重度污染是导致弃耕农田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动物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不同植被生长对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乌毛蕨、类芦、小白菜、铺地黍4种植物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芦苇和斑茅的根系下土壤动物结构简单,多样性指数较低,无植物的裸露地下土壤动物结构最简单;不同植被的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差别,表现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8.
将秸秆粉用氨基淀粉黏合剂均相包覆,并掺杂纳米二氧化硅(nano SiO_2),采用原位发泡、炭化处理技术制备成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掺杂纳米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nano SiO_2/AR-biochar)。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热稳定性(thermogravimetry,TG)、扫描电镜-能谱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比表面积与孔分析(Brunauer,Emmett and Teller,BET)、氮气吸附和压缩测试等技术手段对nano SiO_2/AR-biochar的孔结构特征、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及压应力进行系统表征,并研究了nano SiO_2/AR-biochar对磷酸根吸附过程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孔结构分布匀称、比表面积大幅改善;TEM和SEM发现,掺杂nano 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材料的表面可形成类似海绵絮状结构,为炭材料提供较高的吸附位点;掺杂nano SiO_2可显著提高炭材料的机械压缩性能,当掺杂量为秸秆粉质量的6%时,压缩强度由3.89 MPa增加到7.96 MPa,增幅达104.6%。由于纳米SiO_2的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具有了更强除磷效果,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短时间内(5 min)其吸附率可高达18.42 mg/g,体现了该掺杂纳米二氧化硅秸秆多孔颗粒炭具有良好的除磷特性。  相似文献   
19.
选用PCS培养基和定期改变传代的方法,从高温堆肥样品中筛选出4组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混合菌群,从菌群的生长特性、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水稻秸秆的降解能力等方面复筛出一组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而稳定的混合菌群MixF-3。该混合菌群经72h能将滤纸完全崩解,崩解滤纸后的培养液pH值基本稳定在8.5左右。培养温度为55℃或65℃时有利于MixF-3复合菌群产生的纤维素酶活较快地达到最大值;55℃培养96h左右,培养液中最高酶活为91.05U/mL,培养7d对水稻秸秆的降解率为46.5%。将复合菌群MixF-3接种到猪粪和牛粪自然堆肥中,发现其能促进肥料快速升温,48h内超过65℃,加速了原料的快速腐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堆肥快速腐熟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有机物料“差别堆腐”及其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有机物料高温堆肥腐熟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差、过度腐熟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而解决目前堆肥腐熟指标与实际应用间存在脱节的现象,本文提出了有机物料"差别堆腐"概念及其判断方法,并提出相应判定标准及主要控制指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室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对目前堆肥腐熟度采用的评价方法、判断标准进行讨论,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同时结合有机物料堆腐中的养分含量变化及损失,对不同堆腐时间有机物料施用的农学与改土培肥效应进行阐述。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好氧堆肥过程中,在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其物料腐熟程度,应依据堆肥施用目的与作物对象不同,而采取"差别堆腐";有机物料好氧堆肥达到无害化、初步腐熟、基本腐熟和完全腐熟后,其产物可分别作为土壤改良剂、较长生育期作物肥料、较短生育期作物肥料以及栽培基质施用;从企业生产实用性出发,堆肥积温可推荐作为腐熟程度判断的重要控制指标。采用差别化堆腐方式,可能是实现有机物料好氧堆肥中资源高效利用与低碳环保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