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27篇
综合类   8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湖南岳阳市君山区合兴村是湖南省的重要蔬菜基地,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合兴村蔬菜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合兴村蔬菜生产的发展潜力,并对今后如何发展蔬菜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2.
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湖南省主要母质类型的稻田土壤,进行土壤全硫,有效硫及其相关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耕层土壤全硫含量在0.266 ̄0.885g/kg之间,平均0.539g/kg。土壤有效硫变动范围为17.7 ̄135.1mg/kg,平均56.7mg/kg。土壤全硫和有效硫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3(n=40)。(2)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有效硫和全硫含量逐渐减少。(3)耕层土壤C  相似文献   
53.
对湖南省 1 0个有代表性红壤样品进行化学分组测定 .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态、无定形铁态、晶形铁态和残留态铜分别占全铜量的 1 5 2 %、1 1 7%、1 7 2 %和 5 6 0 % .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和无定形铁态铜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 ,而晶形态、残留态铜则相反 ,供试土壤有效铜含量与土壤有机态铜和无定形铁态铜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4.
洞庭湖平原冲积性菜园土壤养分径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位大田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作物类型及不同施肥结构对菜园土壤养分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园土壤养分径流损失以氮为主,磷、钾素相对较少。从氮素形态看,以硝态N为主,铵态N较少。就淋失速度而言,硝态N最快,磷素次之,铵态N和钾素较慢且有一定的持续性。种植辣椒作物,由于施肥量大于南瓜,N、P养分的淋失显著高于南瓜地。当地菜农习惯施肥(CK2)和单施化肥处理(NPK),在辣椒生育前期,N、P养分的淋失较其他处理严重。施用有机肥料,特别是饼肥,作物生育后期水溶性总N和硝态N的淋失大于其他处理。不施肥处理,也存在着N、P养分的损失,且数量较大,在生产实践中应加强土壤养分资源的管理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5.
大豆对镉胁迫的生理反应及耐镉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大豆对镉(Cd)胁迫的生理反应及忍耐机理,以8157为供试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和土壤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外源Cd对大豆的生理效应及Cd吸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吸收的Cd向地上部转运的比率较高,根系对Cd的阻滞作用较弱;植株体内的Cd主要以NaCl提取形态存在(占89.61%),降低了Cd的生物毒害性。土壤添加低浓度Cd(0.25~0.50mg·kg-1),大豆籽粒中Cd-P表现为协同作用,Cd浓度升高则转为拮抗作用;不同浓度Cd处理,籽粒中Cd-Zn表现为协同作用,叶片中Cd-Zn则表现为拮抗作用。Cd胁迫促进大豆体内脯氨酸(PRO)的合成,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强了大豆对Cd胁迫的防御和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56.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实验为依托,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早、晚稻吸锰规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期间,早稻与晚稻的吸锰规律明显不同.早稻在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成熟出现2个吸锰高峰,其吸锰量分别占其吸锰总量的30.9%和54.1%,而移栽前-分蘖和孕穗-齐穗2个时期的吸锰量很低,仅占吸锰总量的1.8%和13.2%.晚稻生育期间仅出现一个吸锰高峰,包括分蘖-孕穗和孕穗-齐穗2个生育期,其吸锰量占吸锰总量的71.0%,而移栽前-分蘖和齐穗-成熟2个时期的吸锰量仅分别占吸锰总量分别为6.4%和22.7%.不同地下水位.有机肥施用水平和稻作制对水稻的吸锰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7.
不同施肥结构对甘蓝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洞庭湖平原的冲积性菜园土条件下不同施肥结构对甘蓝生育期间的物质积累、甘蓝对N、P、K养分的吸收规律以及土壤有效N、P、K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什蓝超过50%的物质积累以及的N、P、K的吸收均集中在移栽后的第30天到第80天的生长旺盛期;各施肥处理甘蓝对N、P、K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19:0.72,对N、K要求较多,P素需求量最低;经一季作物栽种后,土壤肥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K素耗竭,土壤通过释放非交换性K补充K源提供作物生长需要.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生长旺盛期的肥料尤其是K肥补充.  相似文献   
58.
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自然恢复提高土壤蓄水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农地撂荒对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该文以湘中紫色丘陵区自然撂荒旱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样地比较法研究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特性、蓄水性能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湘中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表层土壤(0~20 cm)容重显著变化(P0.05),大小依次顺序为:旱地草本群落乔灌群落灌丛群落,说明植被恢复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变小;灌丛和乔灌群落具有使土壤由粗粒径向细粒径转变的效能,此外,植被恢复能提高表层土壤孔隙度和蓄水性能。相关分析表明,旱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土壤蓄水性能主要决定于土壤容重、孔隙度、粗砂粒(1~0.25 mm)和粉粘粒(0.05 mm)含量等指标;土壤粗砂粒含量高,容重大,非毛管孔隙度减小,蓄水量低;粉粘粒含量增加,土壤容重小,非毛管孔隙度增大,蓄水量高。该研究可为紫色丘陵区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镉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影响及不同品种耐镉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6个大豆品种的水培试验,研究了镉胁迫对大豆生长发育、叶片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大豆幼苗耐镉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使大豆的株高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明显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游离脯氨酸。6个大豆品种在镉胁迫下表现出的生长特征和耐镉性有明显的差异,根据耐镉性系数的计算,6个大豆品种耐镉性的顺序为:中豆30〉湘春豆15〉湘春豆19〉8157〉早生白鸟〉铁丰29。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水稻土硫素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全硫及有效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制间,耕层土壤全硫含量以稻-稻-冬泡最高,稻-稻-冬绿次之,稻-稻-冬油最低;有效硫含量则以冬绿处理最高,冬泡处理最低;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之间,耕层土壤全硫含量为常量有机肥处理最高,高量有机肥处理居中,化肥处理最低.高地下水位能提高土壤中全硫含量,但不利于土壤硫的有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