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27篇
综合类   8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1.
不同施肥结构对甘蓝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洞庭湖平原的冲积性菜园土条件下不同施肥结构对甘蓝生育期间的物质积累、甘蓝对N、P、K养分的吸收规律以及土壤有效N、P、K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什蓝超过50%的物质积累以及的N、P、K的吸收均集中在移栽后的第30天到第80天的生长旺盛期;各施肥处理甘蓝对N、P、K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19:0.72,对N、K要求较多,P素需求量最低;经一季作物栽种后,土壤肥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K素耗竭,土壤通过释放非交换性K补充K源提供作物生长需要.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生长旺盛期的肥料尤其是K肥补充.  相似文献   
72.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实验为依托,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早、晚稻吸锰规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期间,早稻与晚稻的吸锰规律明显不同.早稻在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成熟出现2个吸锰高峰,其吸锰量分别占其吸锰总量的30.9%和54.1%,而移栽前-分蘖和孕穗-齐穗2个时期的吸锰量很低,仅占吸锰总量的1.8%和13.2%.晚稻生育期间仅出现一个吸锰高峰,包括分蘖-孕穗和孕穗-齐穗2个生育期,其吸锰量占吸锰总量的71.0%,而移栽前-分蘖和齐穗-成熟2个时期的吸锰量仅分别占吸锰总量分别为6.4%和22.7%.不同地下水位.有机肥施用水平和稻作制对水稻的吸锰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3.
为提高蔬菜品质,并有效控制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红菜园上和冲积菜园土条件下喷施稀土、铜肥、钼肥、锌肥、锰肥、硼肥后小白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对其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钼肥和锰肥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效果最佳,也显著增强了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4.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无定形铁态(11.7%)、晶形铁态(17.2%)和残留态(56.0%)4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和无定形铁态铜(14.6%)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和5.8%),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5~10 mg/kg土.  相似文献   
75.
对湖南省 1 0个有代表性红壤样品进行化学分组测定 .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态、无定形铁态、晶形铁态和残留态铜分别占全铜量的 1 5 2 %、1 1 7%、1 7 2 %和 5 6 0 % .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和无定形铁态铜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 ,而晶形态、残留态铜则相反 ,供试土壤有效铜含量与土壤有机态铜和无定形铁态铜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76.
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湖南省主要母质类型的稻田土壤,进行土壤全硫,有效硫及其相关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耕层土壤全硫含量在0.266 ̄0.885g/kg之间,平均0.539g/kg。土壤有效硫变动范围为17.7 ̄135.1mg/kg,平均56.7mg/kg。土壤全硫和有效硫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3(n=40)。(2)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有效硫和全硫含量逐渐减少。(3)耕层土壤C  相似文献   
77.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正方案),初拟了湖南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划分方案.该方案将湖南土壤划分为8个土纲、16个亚纲、53个土类、201个亚类,旨在为开展湖南土系调查和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8.
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双季稻地区普遍推广的分次施肥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通过五种土壤上的田间小区试验和两种土壤上的田间微区同位素示踪试验,系统研究了在一次性施肥法条件下双季早、晚稻的生育特性,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经济性状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法条件下,双季稻各项经济性状均好于分次施肥或与之相当,产量也高于分次施肥法,不同土壤类型和栽培品种间结果一致。1997年以来,该项技术在国家水稻科技工程-湖南醴陵市示范推广成功,逐步向全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已向相邻的江西省辐射推广。2000年以来,继续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在湖南全省和江西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充分显示了该项技术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几种天然养分载体的保肥供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开发新型作物控释肥,提供适宜的控释剂和调理剂,以沸石、硅锰肥、硅磷肥、海泡石、麦饭石、风化煤等几种天然养分载体为材料,研究了其本身的养分状况及其对添加氮、磷、钾养分的恒温吸附和解吸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养分载体的养分状况不同,其对添加养分的吸附和解吸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沸石对氮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几种养分载体;供试养分载体对磷的吸附能力以海泡石最大,明显强于沸石、麦饭石和风化煤;在供试的低浓度范围内,养分载体对钾表现为负吸附,其中尤以沸石和海泡石最明显。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氮与磷相比,氮容易从养分载体上解吸出来,而钾的解吸量远大于吸附量。  相似文献   
80.
为探明长沙市郊蔬菜基地菜园土磷素状况及上壤供磷水平,采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栩结合,对两种主要母质发育的菜园土耕作层和剖面分层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市郊几个蔬菜基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较高,全磷含量0.78~2.72g/kg,平均172g/kg,有效磷12.82~286.7mg/kg,平均156.7mg/kg;2)土壤磷以无机磷形态为主,其变动范围为584.7~2607.5mg/kg,平均1495.7mg/kg,占全磷量的74.96%~95.86%,均显著高于其他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是菜园土的一大显著肥力特征;3)土壤无机磷组成因成土母质不同而不同,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菜园土O-P含量最高,其次是Fc-P,Al-P较少,而由河流冲秘母质发育的菜园土Fc-P含量最高,其次是Al-P和O-P;4)无机磷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Ca2-P,Ca8-P,Al-P和Fe-P均与土壤有效磷呈极显著正栩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