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林业   239篇
农学   110篇
基础科学   153篇
  136篇
综合类   1239篇
农作物   223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425篇
园艺   178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蚯蚓通过取食、排泄、分泌黏液、挖掘洞穴等活动,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探究蚯蚓与有机物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茶园土壤肥力的调控效果与机理,设计5个处理组:不施肥(CK),不施肥+蚯蚓(BE),菜籽饼+蚯蚓(CE),茶树修剪物+蚯蚓(JE),生物质炭+蚯蚓(TE),分别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与不施肥(CK)相比,接种蚯蚓(BE)处理使土壤的总碳含量呈升高趋势;添加有机物料(CE、JE、TE)三个处理的土壤的全碳、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均高于BE组,其中TE处理最高。单独接种蚯蚓处理可提高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接种蚯蚓配施有机物料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其中茶生物质炭与蚯蚓共同作用效果最好。经过3个月的培养,5个处理中土壤pH均呈降低趋势,其中BE组pH降低最大(6.81到5.82)。在采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技术(SR-FTIR)对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有机复合体进行表征后,结果显示土壤团聚体中多糖、蛋白质、脂肪和黏土矿物均呈高度异质性分布,CE和JE组中黏土矿物与大分子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分散性;黏土矿物与多糖的分布模式较为相似,而黏土矿物与蛋白质类物质、脂肪的分布模式有较大差异,且这种分布模式不受蚯蚓与有机物料互作的影响。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的黏土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由小到大均依次为:黏土矿物-蛋白质、黏土矿物-多糖、黏土矿物-脂肪,表明黏土矿物与大分子有机物的亲和性有差异,且不受蚯蚓与有机物料互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利用具有35a的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原化肥处理改施有机肥,原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或增施有机肥,分析增减施有机肥后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有机碳(TOC)及其组分和铁铝氧化物的变化与作用关系,探究胶结物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CF)及常量有机肥(NOM)处理增施有机肥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变化不明显,易氧化有机碳(EOC)分别升高87.44%和20.53%;高量有机肥(HOM)及NOM处理减施有机肥后,MWD分别显著降低8.39%和6.80%,高改化(H-C)处理的TOC、轻组有机碳(LFOC)及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含量显著降低,而常改化(N-C)处理的TOC及其组分变化不明显。无论增施还是减施有机肥,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唯一直接影响因素;影响MWD及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的效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游离氧化铁、络合态铁。因此,大于0.25mm大团聚体在红壤性水稻土的团聚体稳定性中发挥主导作用,有机碳活性组分对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3.
相变蓄热砌块墙体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8,自引:18,他引:8  
日光温室墙体的保温蓄热性能直接影响温室内气温和作物的生长。该文选用石蜡与硬脂酸正丁酯按质量比为5∶5制成复合相变材料,以稻壳为载体采用自然吸附法进行吸附得到相变骨料。相变骨料与建筑材料混合制成相变蓄热砌块,并以其为墙体建造相变蓄热温室。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复合相变材料和稻壳骨料DSC(热流-温度)曲线,相变温区为15~45℃;复合相变材料的熔解潜热为116.2 kJ/kg,凝固潜热为118.5 kJ/kg,相变稻壳的凝固潜热值为70.63 kJ/kg,熔解潜热值为58.14 kJ/kg。用多点温度计测量相变温室和普通温室室内外气温和墙体内外表面温度,相变温室室内气温波动幅度比对照温室小4.1℃,最低气温比对照高1.7℃,而最高气温则比对照低2.4℃。通过在温室内栽培金鹏一号番茄试验,表明相变温室中番茄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普通温室。因此,该文采用的相变蓄热砌块墙体建成的日光温室比普通温室具有更好的蓄热保温性能,更有利于冬季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64.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相似文献   
65.
不同基质栽培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和根系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腐熟玉米秸、麦秸、菇渣、锯末等农产废弃物添加土壤后配成有机基质进行番茄栽培试验,探讨不同基质栽培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和根系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基质栽培较土壤栽培植株同化产物积累增加,番茄光合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呼吸速率均显著提高。有机基质栽培Fv/Fm、ΦPSⅡ、qP显著升高,P-H++ATPase、P-Ca2+-ATPase、V-H+-ATPase、V-Ca2+-ATPase活性提高。有机基质栽培番茄通过提高根系质膜和液泡膜ATPase活性、增加番茄的光合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提高Fv/Fm、ΦPSⅡ、qP,提高光化学效率,增强营养吸收,从而促进番茄生长和同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66.
猕猴桃辐射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60Co-γ射线处理"和平红阳"和"和平一号"2个猕猴桃品种幼芽,并在猕猴桃成株上进行高位嫁接,对其辐射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嫁接萌芽率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辐射剂量的加大而降低;随辐射强度的增加,使萌发芽的死亡率加大,导致最终成活枝的比例降低.参试品种的半致死剂量在50~75 Gy之间.辐射在引起猕猴桃幼芽生理损伤的同时,亦会诱发性状变异.2个品种的茎长、叶柄长、叶片宽等性状50 Gy处理和CK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 a试验取得一致的结果.而茎直径和叶片长度,不同品种及不同年份的表现不同.辐射处理会提高性状的变异系数,增加性状的变异度,为选择提供更丰富的变异材料.表明辐射诱变在猕猴桃品种改良中有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六堡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六堡茶品种资源在苍梧全县、藤县金鸡镇、岑溪市南渡镇等地均有分布,以苍梧县六堡镇、狮寨镇为主要分布地。这些茶原料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6.6%~56.4%,茶多酚含量为32.2%~49.7%,氨基酸含量为2.7%~5.2%,咖啡碱含量为2.7%~6.6%,儿茶素含量为17.5%~24.6%,适制六堡茶和红茶。  相似文献   
68.
69.
焊接变形是影响焊接结构质量和生产率的主要问题之一。船体焊接变形的存在不仅影响焊接结构的制造过程,而且影响船体焊接结构的使用性能。详述焊接变形的分类和影响船体焊接变形的主要因素,为控制焊接变形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0.
对不同土壤灌溉上限处理、不同栽培季节温室黄瓜结果期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0%田间持水量为黄瓜结果期较适宜的节水灌溉上限指标,较100%田间持水量灌溉上限处理而言,春茬和秋茬均单瓜重增加、品质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