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耐冷性品种吉粳81和非耐冷性品种长白9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磷肥施用量,研究低温胁迫下磷营养对水稻质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2个水稻品种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和丙二醛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通过对比常温对照发现,低温下适当增磷可明显提高2水稻品种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幅度,减缓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的下降幅度。研究还表明,低温增磷对提升非耐冷品种长白9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电解质外渗率和丙二醛含量效果更明显。因此,通过体外增施磷肥可明显提高叶片质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寒性能力。  相似文献   
32.
选用晚熟品种吉粳88和早熟品种吉粳11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态条件对盐碱地水稻品种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对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影响不同。晚熟品种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胶稠度易受生态条件变化影响,早熟品种的垩白度受生态条件变化影响较大,两个不同熟期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3.
"一抢三替"栽培技术是针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低、育苗取土难、机插植伤严重、插后大缓苗等问题提出的,该技术以提前扣棚、提前育苗、提前插秧,抢水稻生育积温为基础,通过以中晚熟品种替代中早熟品种、以育苗基质替换传统床土、钵型毯状苗机插技术替换传统平盘机插技术为手段,解决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4.
水稻耐碱突变体ACR78在苏打盐碱胁迫下的离子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栽方法,比较研究了盐碱胁迫下水稻耐碱突变体(ACR78)及其野生型植株体内K+、Na+、Ca2+、Mg2+、Fe2+和Zn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ACR78全株Na+总含量比野生型减少2.9%,显著低于野生型.同时,其K+、Zn2+和Mg2+含量比野生型分别增加18.3%,89.7%和4.9%(P<0.05),全株K+/Na+比值(0.16)显著高于野生型(0.13).从器官水平看,ACR78茎中+>/Na+比值极显著高于野生型,约为野生型的1.4倍.ACR78根和茎中N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14.0%和5.9%),其茎中K+含量比野生型增加32.3%,根和叶中无显著性差异.ACR78根和茎中Zn2+含量分别比野生型增加44.2%和202.7%,Mg2+含量在器官中的分配规律与Na+相反.说明ACR78可显著抑制Na+的吸收,并对K+、Zn2+和Mg2+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6.
采用裂区设计,以吉粳8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盐碱地水稻农艺性状和干物质量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 930.66 kg/hm~2,比对照增产31.5%,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最高,有效穗数与对照比减少24.6%。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开始时期、干物质形成快增期持续天数、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出现日和最大干物质形成速率不同。水稻在孕穗前,由于前期植株矮小,群体内个体的竞争较小,水稻干物质量积累较少,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开花后对单株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植株转运率和贡献率的影响不相同,其中以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收获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