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的玉米减氮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田间小区试验,在常规施氮(U100,普通尿素,施氮量250 kg/hm2)基础上,设置普通尿素、控释尿素减量20%(U80和C80)和40%处理(U60和C60),通过测定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结合土壤养分动态和植株光合特征与氮同化关键酶活性,评价控释尿素在玉米减氮增效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氮肥减量20%时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都达到常规施氮水平,其中C80比U80增产14.5%;氮肥减量40%后产量有所降低,减产原因主要是百粒质量降低7.0%~9.5%。与U100相比,减氮20%的光合特征,土壤硝铵态氮水平,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谷草转氨酶(GO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均未显著下降,其中C80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比U100显著提高15.0%和24.8%,且C80较U80在提高氮素吸收总量、氮利用率、收获指数、光合氮利用率、酶活性和维持籽粒百粒质量方面更具优势。减氮40%后,U60的酶活性和光合特征与U100相比平均降低31.5%和27.6%,而C60的光合氮利用效率达到常规施氮水平。可见,氮肥减量20%时可以有效维持玉米产量,其中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干旱胁迫下马蹄金草坪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不同灌水处理下马蹄金草坪干旱胁迫试验,对草坪反射光谱的变化及所对应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以及草坪外观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下马蹄金草坪反射光谱在可见光波段呈规律性变化。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其光谱反射率随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而依次升高,在波峰(556 nm)和波谷(679 nm)处尤为明显,蓝光(400~475 nm)和红光(580~700 nm)范围的反射光谱增加,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在同一灌水处理中,草坪可见光范围反射光谱随干旱的加剧而增加,且与马蹄金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草坪叶绿素含量则呈正相关,且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反射光谱的相关性高于叶绿素含量与反射光谱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直线回归方程来表示。  相似文献   
23.
长期施用猪粪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龙光强  蒋瑀霁  孙波 《土壤》2012,44(5):727-734
土壤酸化严重限制了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壤的农业利用。本研究应用江西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长期猪粪养分淋失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照处理:N 0 kg/hm2;低量有机肥:N 150 kg/hm2;高量有机肥:N 600 kg/hm2;高量有机肥+石灰处理:有机肥N 600 kg/hm2 +石灰3 000 kg/(hm2·3a))长期施用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9年高量有机肥施用中土壤pH值平均每年上升0.085个单位,而低量有机肥施用对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有机肥长期施用增加了土壤盐基离子浓度,其中Ca、Mg增加幅度较大,使得长期施肥后土壤盐基以Ca为主,其次是Mg,而K、Na比例较低。长期有机肥施用有效降低了红壤旱地表层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尤其是对交换性铝含量的降低程度较大,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施肥4年后可基本消除铝毒。高量施肥基础上的石灰添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pH值,加快了土壤酸度改良。红壤旱地猪粪施用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达到酸度改良效果的最低猪粪用量为Ca 162 kg/hm2。在施肥初期添加一次石灰,将土壤pH值迅速提高,然后通过有机肥对pH的稳定作用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壤pH,可在最短时间、用最少投入消除土壤酸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究钾水平对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农艺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钾水平[0、225、450、900、1 350 kg/hm2氧化钾(K2O)]对二年生三七植株的外观形态、生物量、叶片解剖结构及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三七的株高、冠幅、叶面积、茎粗及植株的干重在450 kg/hm2钾水平下最高,但是根冠比、根质比和叶质比差异不显著。须根数在900 kg/hm2处理下最多,主根长、块根长、块根直径和根系体积在450 kg/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450 kg/hm2处理下,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叶片厚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剪口和主根的总皂苷百分含量在450 kg/hm2钾水平下达到最大,须根的总皂苷百分含量在1 350 kg/hm2达到最大。剪口、主根和须根的单株总皂苷含量均在450 kg/hm2处理下达到最大。【结论】本试验条件下,450 kg/hm2的钾水平最有利于二年生三七生长及皂苷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不同颜色农膜生长棚对三七种苗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三七种苗生长的不同透光率,为三七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白色和蓝色两种农膜搭建3种透光率(21.0%、10.0%和5.5%)的三七生长棚,在棚内培育三七种苗至移栽期时,分别测量株高、茎粗、叶片数、主根直径、根长和根数等指标,并计算根、茎、叶的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结果]在白膜生长棚条件下,除叶片数、根长、叶重比和茎重比外,其他指标均随透光率减弱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即在10.0%透光率下,白膜生长棚内的三七种苗株高(12.34 cm)、茎粗(1.48 cm)、主根直径(11.30 cm)、根数(8.40条/株)、各部位生物量及总生物量(0.816 g)、根冠比(2.882)和根重比(0.737)均最高,三七种苗长势最佳.在蓝膜生长棚条件下,除株高、叶片数、主根直径和茎生物量外,茎粗(1.50 cm)、根长(15.36 cm)、根数(10.50条/株)、叶生物量(0.139 g)、根生物量(0.565 g)及总生物量(0.747 g)、根冠比(3.137)和根重比(0.755)等指标均在透光率21.0%下达最大值,三七种苗生长发育较好.透光率为10.0%时,白膜生长棚内三七种苗株高、茎粗、主根直径、根数、各部位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根冠比、根重比和茎重比等均高于蓝膜生长棚内三七种苗;透光率为21.0%时,蓝膜生长棚内三七种苗株高、茎粗、叶片数、主根直径、根长、根数、各部位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根冠比和根重比等指标均大于白膜生长棚内三七种苗对应值.[结论]白膜生长棚下较适合三七种苗生长的透光率为10.0%,蓝膜生长棚下较适合三七种苗生长的透光率为21.0%,即蓝膜有利于三七种苗在相对高光照环境下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26.
利用高光谱参数评价单播草坪色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草坪色泽是草坪外观质量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草坪色泽状况。通过3种草坪草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和匍匐翦股颖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研究了高光谱参数绿峰反射率Rg、红谷反射率Ro和GNDVI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高光谱参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尤其是GNDVI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用GNDVI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评价草坪色泽,其评价结果与目测评价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相关性,拟合度为0.927。  相似文献   
27.
基于LCA的不同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及温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间作体系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产量优势的影响,本文选用小麦/蚕豆和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体系,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以小麦/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单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1 000kg作物为评价的功能单元,建立农资系统和农作系统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种植体系的作物产量、全球增温潜势和能源消耗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两年的产量分别增加18.04%和39.94%;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增加2.65%和23.1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两年平均增幅高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小麦/蚕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大于1,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仅有1年大于1。与单作小麦相比,两年间作小麦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5.28%和28.53%,能源消耗分别减少15.29%和28.5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2.61%和19.05%,能源消耗分别减少2.61%和18.83%。小麦/蚕豆间作的间作产量优势优于玉米/马铃薯,但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增温潜势低于小麦/蚕豆间作。合理间作具有显著增产效应,同时可以降低温室效应以及能源消耗,以更低环境代价获得作物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8.
为增强含磷复合肥在红壤上施用的肥效,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添加剂(增效剂和控失剂)对磷酸铵镁和磷酸二铵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养分投入下,磷酸铵镁添加增效剂和控失剂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但添加增效剂后降低了玉米对N、P、K吸收,较对照磷素生产效率提高28.5%,对磷肥的偏生产力没有显著影响;添加控失剂增加玉米N、P、K吸收,降低玉米磷素生产效率和偏生产力。磷酸二铵添加增效剂能提高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降低玉米对N、P、K养分的吸收,但较对照磷素生产效率提高24.8%,偏生产力提高1.5%。  相似文献   
29.
基于钾平衡和氮淋失风险的红壤猪粪安全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光强  孙波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00-305
我国红壤区土壤普遍缺钾。通过8 a猪粪施用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长期施低量有机肥钾(59?kg/(hm2·a)),高量有机肥钾(237?kg/(hm2·a)),高量有机肥钾+石灰(有机肥钾237?kg/(hm2·a)+石灰1?000?kg/(hm2·a))对红壤旱地钾平衡的影响,并结合氮淋失风险制定有机肥钾安全用量。研究表明,红壤旱地长期有机肥施用提高了土壤供钾能力,而不会增加钾淋失。施入土壤的有机肥钾超过69%被作物吸收,但低量有机肥处理导致土壤钾库不断耗竭,而高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石灰处理每年可向土壤补充钾48~57?kg/hm2。针对单作玉米系统,保障作物钾需求和土壤钾库平衡的有机肥施钾量为180?kg/hm2。若考虑有机肥施用的硝酸盐淋失风险,有机肥施钾量不能高于155?kg/hm2,同时需补施25?kg/hm2化肥钾满足作物生长、预防土壤钾库耗竭。  相似文献   
30.
施氮与间作对玉米和马铃薯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氮水平下间作对作物钾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年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玉米施氮量N 250 kg/hm2为基础,设:不施氮(N0)、1/2常规量(N1)、常规量(N2)、3/2常规量(N3)四个处理,调查了间作玉米和马铃薯对钾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结果】随施氮量增加,单作玉米、间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产量逐渐增加,以N2、N3产量最高,而间作马铃薯产量在N1水平达到最高,氮肥用量增加到N2反而下降;玉米马铃薯有间作增产优势,土地当量比(LER)随着施氮水平增加逐渐降低。单作和间作玉米吸钾量随着施氮水平提高先增加后减少,在N1或N2水平钾吸收达到最大,单作马铃薯吸钾量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增加,间作马铃薯则先增加后减少,分别在N3和N1水平达到最大。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玉米较单作玉米提高钾吸收量15.7~20.0 kg/hm2(2013年)和22.6~78.3 kg/hm2(2014年),在低氮(N0、N1)水平下增加显著;玉米钾吸收量主要集中在秸秆,占钾吸收总量的64.5%~75%(2013年)和61.6%~74.5%(2014年),间作增加的钾主要分配到了籽粒中,钾吸收量的分配在马铃薯中没有明显差异。间作提高了玉米钾利用效率,对马铃薯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增加,钾吸收土地当量比逐渐降低。【结论】施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玉米马铃薯钾吸收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在施氮肥为常规水平的一半,即N 62.5 kg/hm2时,间作增产和促进钾吸收潜力达最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交互作用对钾的吸收优势逐渐减弱。因此,适当施氮可充分发挥间作促进钾吸收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