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4篇
  5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 毫秒
51.
52.
适宜机插株行距提高不同穗型粳稻产量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为探明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合理机插株行距配置、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物质生产特征,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 640、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宁粳3号和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淮稻10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株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行距30 cm机插,扩大株距,利于形成大穗而高产;中穗型2种行距机插平均产量相当,但行距30 cm机插生育后期透风透光条件好,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产量潜力高;小穗型行距25 cm机插显著增加穗数而高产。大穗型行距30 cm机插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大,粒叶比高,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期群体质量优,生育中后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从而物质积累量高;中穗型行距30 cm机插生物学产量略低,但收获指数高;小穗型行距25 cm机插群体基本苗多,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大,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物质积累量高。因此,大、中穗型宜采用行距30 cm机插,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 cm机插,并配套相应株距,能充分发挥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53.
龚金龙  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32-22733
介绍了目前全球烟叶发展情况与美国烟叶流通体制的新特点,分析了美国烟叶流通体制新特点对我国烟叶产业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我国烟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即:由计划种植变为市场调节,实现烟叶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应重点加强烟叶产、购、销方面的管理,使烟叶的生产与销售能按市场规律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54.
烟叶中含有重金属,通过吸食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笔者根据多年来国内外烟叶重金属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烟叶重金属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减轻烟叶重金属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5.
抛秧栽培技术模式及其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抛秧栽培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几种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而阐明了抛秧立苗过程其及生理生态特点、抛秧高产生物学优势及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同时,分析了抛秧大面积生产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展望了抛秧高产栽培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6.
尽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1])来管制美国的烟草业将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尽管也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环境烟气并不会对非吸烟者产生太大的健康危害,但是,反烟运动者仍不断地要求政府制定法规,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完全禁烟,增加烟草税收也是反烟运动者实施控烟措施的一项重要的手段。他们认为,因税收增加而增长的烟草价格可以减少烟草制品的整体消费量,但增税的结果却导致了假冒卷烟及非法烟草制品走私活动的加剧,从而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7.
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干物质及光合生产特征,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对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与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在确保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的前提下)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播种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相关不显著;(2)群体干物重拔节前无明显差异,拔节后均是手栽稻最高,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小,并随生育进程差异越来越大,而单茎干物重整个生育期都是手栽稻最大,直播稻最小;(3)阶段干物质积累上,播种至拔节期差异较小,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都是手栽稻极显著高于机插稻,机插稻极显著高于直播稻,占总干物重的比例播种至拔节期手栽、机插、直播依次增大,拔节至抽穗期大体相当,抽穗至成熟期依次降低;(4)干物质分配上,成熟期穗和茎干物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而叶和鞘的比例依次增大,但叶的比例在孕穗、抽穗、蜡熟3个时期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5)物质输出和转化上,叶、茎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且蜡熟期后茎都有物质回运现象,手栽回运的最多,直播最少;鞘物质输出率相当,转化率手栽和机插低于直播;(6)光合生产上,拔节前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当,光合势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依次增大;拔节至抽穗期,光合势也是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差异较小;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率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高效叶面积率手栽极显著高于机插,机插又极显著高于直播;抽穗以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是手栽最大,直播最小。说明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干物质和光合生产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稻和直播稻相比,手栽稻前期物质积累量适宜,中后期物质积累量显著高,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运输转化效率高,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强。  相似文献   
58.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扼要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得到的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栽培途径以及关键技术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因地制宜集成,并对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相似文献   
59.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栽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对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特征、充实性状和力学特性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倒伏指数、田间表观倒伏率和实收产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2.30%,差异极显著;基部0~20cm节间抗折力极显著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著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两年平均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1.97%和12.50%;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著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著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著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单穗质量、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著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质量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著或极显著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实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