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49篇
  免费   2051篇
  国内免费   3339篇
林业   2913篇
农学   2652篇
基础科学   2050篇
  3987篇
综合类   14443篇
农作物   2405篇
水产渔业   1808篇
畜牧兽医   4608篇
园艺   2154篇
植物保护   1519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563篇
  2022年   1268篇
  2021年   1329篇
  2020年   1274篇
  2019年   1296篇
  2018年   858篇
  2017年   1523篇
  2016年   1150篇
  2015年   1580篇
  2014年   1656篇
  2013年   2035篇
  2012年   2758篇
  2011年   2886篇
  2010年   2694篇
  2009年   2442篇
  2008年   2381篇
  2007年   2256篇
  2006年   1865篇
  2005年   1493篇
  2004年   989篇
  2003年   709篇
  2002年   850篇
  2001年   725篇
  2000年   626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8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高产节能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92.
水氮管理模式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高产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中产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 3种水氮管理模式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并探讨氮素利用及产量与生理响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效率品种间的差异与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灌溉水生产效率、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明显高于水氮管理模式的调控效应;而水氮管理模式对灌溉水生产效率、总吸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的调控作用显著。W2N1相对于W1N1及W3N2水氮管理模式能促进不同氮效率水稻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的累积,提高功能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光合速率(Pn)及根系活力,进而提高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且对中产氮低效品种的调控效应显著高于对高产氮高效品种,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管理模式。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平均总颖花数、拔节至抽穗期稻株氮累积量、功能叶GS活性、Pn及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尤其结实期高产氮高效品种更有利于维持叶片及根系的代谢同化能力,利于氮素转运、再分配到籽粒中提高稻谷生产效率及氮肥利用效率,是氮高效品种相对于氮低效品种高产、氮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水氮管理模式下不同氮效率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功能叶GS活性、Pn及根系活力与氮素利用及稻谷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尤其以水稻抽穗期剑叶GS活性及根系活力与氮素利用及稻谷产量的正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993.
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关联的主次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13个玉米杂交新组合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百粒重>秃尖>生育期>穗长,在育种实践中,应注重对单穗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的选择,同时结合其余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进行育种,将对产量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94.
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玉米品质;通过模拟试验和优化选择,提出了玉米产量≥7500kg/hm2、粗淀粉≥65%、粗脂肪≥4.55%、粗蛋白质≥11.2%、赖氨酸≥0.33%、色氨酸≥0.075%的栽培措施,其相应的密度为53475~72435株/hm2,氮肥施用量为278.85~488.70kg/hm2。  相似文献   
995.
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大麦幼苗体内多胺和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  刘怀攀  刘友良 《作物学报》2004,30(11):1119-1123
外源甜菜碱对200 mmol/L NaCl胁迫下大麦幼苗的伤害有显著的缓解效应,0.5~10.0 mmol/L的甜菜碱均可以有效抑制盐胁迫导致的叶片中MDA含量的上升,增加根系含水量与幼苗鲜重,降低植株体内Na+/K+比,尤以1 mmol/L甜菜碱的效应最明显。甜菜碱可以显著地提高盐胁迫下大麦幼苗根系多胺含量,促进叶片内腐胺与亚精胺向精胺的转化  相似文献   
996.
997.
对可食性膜的种类、特性、保鲜机理及其在切分果蔬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可食性膜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对可食性膜的研究探讨提供基础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98.
小麦富硒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富硒增产素(ZL96107830.8)在小麦上的应用,生产出人类理想的天然富硒小麦,进而加工成品种多样的天然富硒保健食品,使硒进入食物链,实现安全、方便、经济地给人体补硒,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畜缺硒状况,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实属一项绿色保健型农业新技术。为了生产富硒小麦,笔者以叶面喷施的方式在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喷施硒液肥,探索硒液肥对小麦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硒含量高于对照3倍左右。  相似文献   
999.
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已成为水稻抗旱性研究课题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10个水、旱稻品种(组合),在开花期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了剑叶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叶面积及光合速率等10项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叶面积等4项指标对水稻的抗旱性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利用所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对供试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旱性预测,结果与它们在田间表现基本一致, 表明用这4个指标在开花期对水稻抗旱性进行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0.
选用7对SSR引物对7个水稻×玉米远缘后代不育株系及其双亲进行SSR分析。与母本扩增带型相比,共扩增出18条特异带,即表现为多态性。在检出的18条特异带中,13条的带型与父本相同,另5条的带型不同于双亲,即为变异带型。7个参试后代不育株系都检测到了SSR多态性标记,但各株系间检出多态性位点的数量存在差异,最多的一个株系ys-2同时检测到3个多态性标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很可能将玉米的某些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表明研究在籼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改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