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6篇
  免费   1483篇
  国内免费   2501篇
林业   2046篇
农学   2128篇
基础科学   1541篇
  3117篇
综合类   10062篇
农作物   1743篇
水产渔业   986篇
畜牧兽医   3855篇
园艺   1499篇
植物保护   1233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496篇
  2022年   1130篇
  2021年   1197篇
  2020年   1150篇
  2019年   1117篇
  2018年   781篇
  2017年   1191篇
  2016年   857篇
  2015年   1178篇
  2014年   1208篇
  2013年   1493篇
  2012年   2079篇
  2011年   2119篇
  2010年   1881篇
  2009年   1663篇
  2008年   1655篇
  2007年   1408篇
  2006年   1121篇
  2005年   920篇
  2004年   634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为了解我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本研究对我国2006—2016年间发表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就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目标、构建方法、评估对象、模型结构及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但也存在理论体系研究薄弱、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理论体系建设、推广模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2.
"注水肉"监管存在判定标准单一的问题,亟须建立畜禽肉监管技术体系。本文借鉴发达国家"消费理念引导"和"市场行为约束"理念,提出以"正常为主"为判定原则,从畜禽宰前管理、屠宰及市场监管多环节入手,通过畜禽行为学、组织形态学、正常肉敏感指标范围、近红外等特征图谱,以及畜禽肉水分限量等指标,提出了构建"注水肉"监管技术体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3.
犊牛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1月,山东省某规模化奶牛场10~20日龄犊牛出现腹泻、拉血便、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犊牛突然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剖检,初步怀疑为魏氏梭菌感染。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16S及毒素基因检测等,证明疫情由A型魏氏梭菌所致。对死亡犊牛的肠内容物及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研究,发现肠内容物及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表现极敏感。根据病原确诊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及时控制了牛场疫情。  相似文献   
104.
云南省德宏州动物卫生监督所通过抽检发现,辖区内某兽药经营服务部涉嫌销售劣兽药。经该县农业局立案调查,认定当事人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依法给予了行政处罚。本文重点介绍了案件来源、调查过程、处理情况等执法内容。分析了案件定性、执法主体适格、自由裁量权应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以期为同类案件查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非洲猪瘟(ASF)1957年首次扩散到欧洲,2014年再次从高加索地区传入,并迅速在波罗的海周边国家蔓延,至2018年4月已扩散至欧盟8个成员国,且逐渐呈现地方性流行态势。本文重点介绍了欧洲国家的ASF扩散史,综述了病毒在欧盟国家扩散的主要途径,梳理了欧盟的ASF防控法规和措施,并对我国ASF防控提出了建议,以期为ASF防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得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野生观赏植物122科267属377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23属28种,裸子植物4科5属7种,被子植物99科239属342种。分析了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并探讨其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7.
以当年生不同生长高度的慈竹为研究对象,探讨慈竹生长过程中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慈竹不同生长高度纤维素含量顶、中部变化趋势均以对数方式增长;基部纤维素含量和茎秆纤维素总含量变化趋势都呈"S型"曲线;各部位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总体呈倒"S型"曲线,且不同高度间的木质素含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生长高度的增高,茎秆顶部、基部灰分含量以及茎秆灰分总含量总体呈倒"S型"曲线变化,中部灰分含量总体呈"S型"曲线变化。纤维素总含量、木质素总含量的积累分别集中在茎秆高度为150~800、30~800 cm这个生长时期;灰分总量在300~800 cm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8.
对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重要值、方差比率、χ~2统计量和Ochiai(OI)指数等种间联结性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揭示该群落优势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及种对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香蒲桃是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19个主要种群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反映了该群落尚未达到稳定的演替阶段;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优势种群正关联种对与负关联种对数量相当,无关联种对数较少,分别占总对数的42.7%、43.3%和14.0%,显著正关联种对数为1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为2对;Ochiai(OI)指数显示66对种对的OI值落在[0.6,1],反映出热带海岸次生林主要种对间关联程度较为紧密。综上所述,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整体趋向稳定发展,实践中为加快热带次生林演替的进程,应重点保护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109.
为比较几种固定条件对不同植物材料样品电镜超微结构图像清晰度的影响。以3个不同科属4种植物[油棕(Elaeis gineansis Jacq.)、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as Sw.)]为研究主体代表,探讨了2.5%戊二醛与4%戊二醛固定过夜、锇酸固定2 h及过夜的制备方法对其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并成功观察了柱花草接种胶苞炭疽野生型菌株CH008后的病菌侵入过程。结果表明:油棕、拟南芥、花生及柱花草叶片经4%戊二醛与1%锇酸固定液固定过夜,其组织成像的效果均较为理想,各种细胞器整体信息丰富、结构组织完好、线条清晰。表明,此制备方法能够较好的保存植物叶片和细胞组织,提高制样的成功率及观察分辨率。  相似文献   
110.
‘Yandangxueli’ is a pear cultivar with predominant citric acid in the ripe fruit, different from most of pear cultivars such as ‘Gengtouqing’ in which malic acid is the predominant acid type. It was found that ‘Yandangxueli’ accumulated citric acid for three times against that in ‘Gengtouqing’ at fruit ripening stag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citric acid accumulation in ‘Yandangxueli’, organic acids content, gene expression and enzyme activity were studied in both cultivars. Five genes, Pp:mtCs, Pp:cyAco, Pp:cyIdh, Pp:mtMdh and Pp:cyMe which encoded citric synthase (CS), cytosolic aconitase (cyACO), NADP-dependent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NADP-IDH), NAD-dependent malate dehydrogenase (NAD-MDH) and NADP-dependent malic enzyme (NADP-ME) respectively, were identified from pear fruit. Their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zyme activitie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out fruit development in both cultivars. Results from these enzyme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 strict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 expression, enzyme activity and citric acid accumulation. Expression analysis for two Py:vVAtp genes encoding vacuolar H+-ATPase A subunit and one Py:vVpp gene encoding Vacuolar H+-pyrophosphatase showed that they were all with up-regulated expression at the later development stage of ‘Yandangxueli’ but with down-regulated expression in ‘Gengtouqing’.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t ability in citric acid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high citric acid content in ‘Yandangxue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