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5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1006篇
林业   604篇
农学   552篇
基础科学   594篇
  966篇
综合类   5109篇
农作物   724篇
水产渔业   378篇
畜牧兽医   2062篇
园艺   758篇
植物保护   445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521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450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517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962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761篇
  2008年   818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567篇
  2005年   445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甘薯贮藏期主要营养成分及香味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香、浙薯75、农林54为实验材料,在温度(14.95±1.27)℃、相对湿度(76.68±4.98)%的贮藏条件下,分别于0、20、40、60、90、110 d取样,探究贮藏期内甘薯主要营养成分及香味组分的变化,旨在为甘薯贮藏保鲜和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贮藏后3个品种的甘薯干率均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甘薯香味组分个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心香、浙薯75、农林54香味组分含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40、110、20 d。苯甲醛和苯乙醛是3个品种甘薯共有的香味组分,可能是甘薯香味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玉米单倍体诱导率与遗传背景的关系及诱导系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选用东北地区主要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下骨干自交系所组配的F1代为母本进行单倍体诱导,统计诱导率;利用SSR标记对诱导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类群划分。【结果】母本不同的材料间单倍体诱导率变异幅度较大,相同杂交模式下的基础材料间诱导率变化也较大,杂交模式间诱导率无显著差异;同一亲本组配的诱导基础材料的诱导率变化范围较大,不同亲本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SSR标记分析表明,35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5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7个等位基因,平均4.342 9个,每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113 7~0.676 5,平均为0.442 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玉米诱导系分为4个大群,第2类群可以被划分为6个亚群。【结论】单倍体诱导率与母本基础材料的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供试诱导系可划分为4个大群;在对诱导系评价或父本诱导系改良时,应考虑测定母本基因型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银腺杨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胚囊的发育进程进行研究,为确定染色体加倍的有效处理时期提供细胞学参考,以提高通过雌配子染色体加倍途径选育三倍体的效率。【方法】2014年1月采集银腺杨雌花枝进行水培,48h后每隔3h采集花芽样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银腺杨的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胚囊发育进程进行研究,同步观察雌花芽的外部形态。【结果】银腺杨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胚囊发育进程与花芽的外部形态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花序微露时,大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细线期;1/2花序伸出芽鳞,发育到减数分裂中期Ⅰ;花序全部露出、长约1.55cm左右时,进入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授粉前12h,功能大孢子进入胚囊发育时期,雌蕊柱头开裂角度约180°时发育到单核胚囊;授粉后24h,柱头褐色,发育到二核胚囊;授粉后36h,柱头开始萎蔫,发育到四核胚囊;授粉后60h,柱头干枯,发育到八核胚囊。【结论】根据银腺杨雌花芽外部形态可判断其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胚囊发育时期,以适时进行染色体的加倍处理;同时,银腺杨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胚囊发育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步性,同花芽的不同小花及同一小花的不同胚珠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发育差异,这一特点对种群进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养殖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体外诱导敏感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实验选取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养殖鱼源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EN)和诺氟沙星(NF)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以获得高耐药菌株;对诱导菌株gry A和par C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值变化;并对诱导菌交叉耐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诱导后菌株对EN和NF的MIC分别提高了409.6和4096倍,对非诱导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其他类药物的MIC也有较大变化;药物诱导后各菌株gyr A基因和par 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QRDRs区发生了典型的点突变:Gyr A发生Ser83→Ile变化,Par C发生Ser87→Ile/Arg变化;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两种药物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诱导后菌株交叉耐药情况与菌株密切相关,其中3和8号诱导菌株对16种非诱导药物均无交叉耐药反应,而EN诱导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利福霉素类药物基本未产生交叉耐药反应,NF诱导菌株对除庆大霉素以外的氨基糖苷类和利福霉素类药物基本未产生交叉耐药反应,所有诱导后菌株均对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交叉耐药。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位点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且应慎重考虑在防治耐药菌株引发病害时,交叉耐药情况对选择治疗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选取四种不同介质(100%石英砂、75%石英砂/25%高岭土、50%石英砂/50%高岭土和100%高岭土),探讨了黄原胶分散的纳米Fe~0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纳米材料投加点设置在介质填充池中间靠近阳极电解池的位置。研究发现,采用该实验装置,100%石英砂的处理中电渗流量最大,这与其较大的孔隙和渗透性有关,加入高岭土的处理中电渗流量较小且各处理流量相当。纳米Fe~0在石英砂中的迁移高于加入高岭土的处理,大部分纳米Fe~0集聚在靠近投加口的部分,在远离投加口的部分铁逐渐由Fe2+向Fe3+转化。100%高岭土中纳米Fe~0的迁移高于混合介质处理,这与其较高的电流强度有关。纳米Fe~0在电动迁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溶解和转化,其在高岭土中的迁移是以离子态进行的。μ-XANES(微束X射线近边分析)的分析结果证实电场驱动下高岭土中的铁主要以纤铁矿和磁铁矿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996.
以羽毛藻为研究材料,利用CO_2培养箱通入不同CO_2浓度的空气进行培养,探究在高浓度CO_2和高浓度硝氮条件下羽毛藻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CO_2或硝氮都能显著促进藻体的生长,高碳高氮下藻体的相对生长率比低碳低氮组高出63.77%。另外,高浓度CO_2会使藻体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下降,而使硝酸还原酶活性升高,其中明显的表现为高碳低氮组叶绿素a含量比低碳低氮组降低了39.01%,高碳高氮组比低碳高氮组降低了49.26%,相应类胡萝卜素高碳组分别降低了47.62%和43.24%,增加硝氮浓度能够提高藻体中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高浓度硝氮下,提高CO_2浓度能使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率显著升高。由此得知大气CO_2浓度升高或海水富营养化会促进羽毛藻的生长,并且这两个条件的改变会对羽毛藻在生化组成和营养盐吸收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ectious diseases impacting the swine industry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reproductive failure in late term gestation in sow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in pigs of all ages. 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 9 gene, Nsp9, encoding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fairly conserved when compared to other viral proteins. Antibodies against Nsp9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ausal agent, PRRS virus.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generate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immunodominant Nsp9. For this purpose, the Nsp9 was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subsequently used as an antigen to immunize New Zealand rabbits. Antiserum was identified via an indirect ELISA, and then verified based on the ability to react with both naturally and artificially expressed Nsp9. Results of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is antiserum could not neutralize the PRRSV. Nevertheless, this antiserum as a diagnostic core reagent should prove invaluabl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echanism of PRRS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998.
999.
本研究主要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LAS)引起小鼠皮肤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将50只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TP对照组(TP 100 mg·L~(-1))、LAS损伤组(LAS 300 mg·L~(-1))、TP干预组1(LAS 300 mg·L~(-1),TP 100 mg·L~(-1))与干预组2(LAS 300 mg·L~(-1),TP 200 mg·L~(-1))。分别用蒸馏水及不同剂量的LAS及TP涂抹小鼠的背部剃毛处,连续涂抹60 d,观察各组小鼠的饮食、日常活动及体质量变化情况;取背部涂抹皮肤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及胶原纤维变化情况;检测皮肤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及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表明,TP干预可拮抗LAS引起的小鼠皮肤组织氧化应激及胶原改变;从第6周开始,干预组小鼠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LAS损伤组(P0.01);皮肤形态结构有所改善,表皮厚度增加且较为完整,胶原纤维含量增加,纤维排列杂乱、松散、模糊的现象得到改善;皮肤中SOD、GSH-Px及Hyp水平明显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中LDH、NO水平显著低于LAS损伤组(P0.01)。实验结果表明TP在一定程度上对LAS所致小鼠皮肤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对川南马尾松低效人工林进行皆伐和林窗2种改造方式后进行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为对照林窗皆伐;其中2种改造方式后未分解层占总蓄积量的比例低于对照,已分解层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高于对照,半分解层蓄积量表现无规律;林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为Φ30QKΦ10Φ20Φ40CK。不同分解层次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且前两层最大持水量合计超过总持水量的80%;2种改造措施有效拦蓄量(8.85~11.14t/hm~2)高于对照(7.64t/hm~2)。不同改造措施初期吸水速率林窗模式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皆伐改造模式半分解层未分解层已分解层;对照马尾松纯林为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未分解层,趋于饱和持水量的时间多于林窗和皆伐模式;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以下关系:w=aln t+b。R~2均在0.86以上,各时段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证明进行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改变了地表枯落物的组成,对提高林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