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9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林业   270篇
农学   171篇
基础科学   137篇
  447篇
综合类   2029篇
农作物   206篇
水产渔业   150篇
畜牧兽医   796篇
园艺   297篇
植物保护   20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6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3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38年   1篇
  192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不同改良措施下沙质土壤质地变化,为沙化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典型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改良措施(种植燕麦(A1)、种植油菜+燕麦(A2)、种植燕麦+油菜秸秆翻耕+生物菌肥(A3)、种植燕麦+农家肥(A4)、种植燕麦+农家肥+生物菌肥(A5)),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改良措施对沙化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的影响。【结果】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分形维数D值介于2.35~2.49,与对照相比,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的细颗粒物质的分形维数值呈增加趋势;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值与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农家肥或绿肥与生物菌肥配合施用,可有效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芽库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生境中芽库动态变化规律与芽库与植物大小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防控及利用醉马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分布在荒漠、草原和草甸生境中的草原毒害草醉马草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分析不同生育期(返青期、开花期、结实期和枯黄期)醉马草变化特征,研究不同生境的芽数量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草原和草甸生境结实期和枯黄期的芽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荒漠生境的芽数量和生物量(P<0.05),同一生境中,开花期和枯黄期的芽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2)荒漠生境芽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的丛径变大表现增加趋势,而草原和草甸生境丛径大小与芽数量和生物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良好的生境条件能促进芽库数量和生物量的增加,丛径大小对芽数量和生物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对比自主研发调节剂与市售调节剂及叶面肥的优劣,研究自主研发叶面调节剂对葡萄着色及品质的影响。【方法】 自主研发的叶面调节剂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葡萄红地球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喷施不同调节剂及叶面肥的条件下对葡萄着色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 喷施自主研发叶面调节剂相比于其它处理可有效调高葡萄的色泽参数,加强花色苷的累积,着色相关酶活性逐渐增加,果实纵横径增加,其膨大率处于较高水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皮硬度随时间变化而下降。【结论】 自主研发叶面调节剂相较于市售调节剂与叶面肥,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可有效提高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为了获得重组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蛋白.[方法]根据Genebank设计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基因特异引物,RT-PCR扩增该基因,经Blast与Genebank公布的该基因比对,而后构建该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PICZaA/EtMIC4N,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小规模表达该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的蛋白鉴定,再以摇瓶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表达.[结果]RT-PCR扩增获得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基因序列,大小为773 bp,经比较,与目的基因开放阅读框相似度99.5%,其中有4个碱基发生突变,1个gap.PCR证实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电转后的毕赤酵母用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发现在上清中有45 kD的条带,说明成功表达该蛋白,且该表达系统可持续获得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以摇瓶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表达,每升能够纯化到约10 mg的目的蛋白.[结论]毕赤酵母成功表达重组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蛋白,为该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节水及提高用水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DEA-BCC、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对河北省11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分异特征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7年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倒V"形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7.2%,时序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北部、西北部高,东部、西南部低的趋势分布.农业经济水平、节水农业水平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对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起积极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机械化程度及水资源结构中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的比值则呈消极阻碍作用,其中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结构起主要导向作用.河北省各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总体水平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充分利用好技术优势和节水农业设施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6.
冬枣皮薄肉脆,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冬枣病害种类繁多,采用传统人工检查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冬枣的产业化发展.使用传统计算机视觉的冬枣病害识别方法其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选择的特征是否合理,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卷积神经网络(HCNN)的冬枣果实病害识别方法.HCNN包括三个结构相同的CNN(卷积神经网络)和一个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在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首先将原始冬枣果实病害图像的RGB、HIS和Lab三种图像分别输入HCNN的三个CNN;然后在分类层将三个CNN得到的特征图整合为一个特征向量;最后通过SVM分类器对病害图像进行分类.该方法能够自动地从冬枣果实病害图像中提取到有效的特征,不需要人工设定特征提取方法.在果实病害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一系列实验,平均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图像不同颜色的特征,能够实现精确、稳定和高效的冬枣果实病害类型识别,为冬枣果实病害防治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贵州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4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68个EST-SSR标记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海拔范围及种都可以分为3类,Gro1代表海拔1 500 m以上的大厂茶群体,Gro2代表海拔范围1 000~1 300 m的茶群体,Gro3代表海拔不明显、种不明显的群体。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种、地区、海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群体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079 7、0.067 7、0.047 0,基因流(Nm)分别为5.774 1、6.885 2、10.134 8,表明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部个体间,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海拔差距越大,遗传距离越远,说明了海拔对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有重要的影响,为更进一步探明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化和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8.
蒲公英经济价值很高,我国野生蒲公英资源分布比较广泛,但数量有限,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该文介绍了适用于露地蒲公英人工栽培技术,综述了蒲公英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蒲公英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9.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wound infiltration with bupivacaine was evaluated in cats undergoing bilateral mastectomy. Twenty-one female cats with mammary gland tumors were anesthetized with propofol and oxygen-isoflurane anesthesia following premedication with atropine. In the trial group (Group I; n=11), 30 ml of saline containing 2 mg/kg of bupivacaine was infiltrated topically into the surgical wound right after removal of the mammary glands, whereas only saline solution was infiltra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II; n=10). At the same time, carprofen (4 mg/kg) was also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in both groups. Behavioral signs of pain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behavior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pain, a questionnaire was prepared and given to the owners to be completed 4 hr and then 10 hr after the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owners’ anwers to the questionnaire, a pain score was specifi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for each cat. Although some cats showed mild to moderate pain, the pain score recorded at 4 hr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I (P<0.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t 10 hr after the operation between the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vocalization, aggression and convulsion within 2 hr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also lower in Group I. In conclusion, wound infiltration with bupivacaine before incisional closure provided reliable analgesia at least 4 hr after bilateral radical mastectomy in cats.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