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4篇
  免费   932篇
  国内免费   1340篇
林业   966篇
农学   748篇
基础科学   592篇
  1490篇
综合类   7080篇
农作物   884篇
水产渔业   481篇
畜牧兽医   1941篇
园艺   1026篇
植物保护   698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658篇
  2021年   700篇
  2020年   580篇
  2019年   536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724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707篇
  2013年   861篇
  2012年   1256篇
  2011年   1195篇
  2010年   1177篇
  2009年   1016篇
  2008年   1004篇
  2007年   892篇
  2006年   742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柴达木地区新疆杨扦插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新疆杨插穗催根不同处理方法和扦插时间对比试验,总结出柴达木地区新疆杨扦插育苗过程中最佳的插穗催根方法和扦插时间。  相似文献   
942.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阳泉市郊区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主要产煤区之一,但是随着近年来采煤行为的扩张,人地关系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局面。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全区土地利用水平,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进行了评价,发现经济的过快增长给全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恶化带来了潜在的危机,这是土地利用决策者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43.
944.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腹腔注射苦参碱前后昆明小鼠粪便和血浆代谢物的差异,并通过与此前16S rDNA测序结果联合分析探究苦参碱发挥药理作用的可能机理。将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苦参碱处理组(MT)和生理盐水处理组(NC)。苦参碱处理组每天腹腔注射40 mg·kg-1的苦参碱,连续给药5 d,每天给药2次。生理盐水处理组按照同样方式和体积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第6天,分别收集各组小鼠的粪便和血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并与苦参碱处理组肠道菌群的16S rDNA测序结果进行联合分析。苦参碱处理组的粪便及血浆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物,粪便中共鉴定出97种,血浆中有44种。聚类分析显示,粪便中苦参碱组有35种代谢物上调,104种代谢物下调;血浆中苦参碱组有20种代谢物上调,35种代谢物下调。KEGG通路分析显示粪便及血浆差异代谢物被映射到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等代谢途径。与16S rDNA测序分析得到的显著差异菌种嗜酸乳杆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粪便及血浆代谢物与嗜酸乳杆菌存在相关性。苦参碱可调节昆明小鼠的体内代谢,在粪便和血浆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及与菌群之间的互作可能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5.
本试验旨在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ISG15)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复制的影响。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猪ISG15基因敲除猪肾上皮(PK-15)细胞系,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PK-15敲除ISG15基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K-15以及PK15-ISG15-/-细胞感染PRV的增殖差异,通过RT-qPCR检测PRV-EP0、PRV-gE、PRV-VP16和IFN-β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RV-gE和ISG15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过病毒噬斑检测对子代病毒感染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gRNA1和sgRNA2均成功敲除ISG15基因;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表明,敲除ISG15基因对PK-15细胞活力无影响;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PRV感染后,PK15-ISG15-/-细胞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PK-15细胞;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敲除ISG15可以促进PRV的转录和蛋白表达;病毒噬斑试验进一步显示,敲除ISG15可以促进PRV的复制。另外,RT-qPCR结果显示,敲除ISG15可以抑制PRV感染引起的IFN-β转录上调。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K15-ISG15-/-细胞系,并通过PRV感染试验证实ISG15基因可以抑制PR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并推测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IF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46.
旨在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腹腔注射苦参碱的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将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苦参碱组(MT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连续腹腔给药5 d,每天给药2次,收集各组粪便和各肠段组织,进行β多样性、Lefse及Metastats分析,qPCR检测差异菌种在各肠段的mRNA表达量,通过KEGG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导致的代谢途径差异。稀释曲线结果显示,所测样本数据足以反映样品中物种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碱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Lefse及Metastats分析结果均显示,苦参碱显著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uribaculaceae、益生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丰度,而显著减少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的丰度。与Lefse及Metastats分析结果一致,qPCR结果显示苦参碱组小鼠粪便中嗜酸乳杆菌含量增加。同时,苦参碱可以增强嗜酸乳杆菌在各肠段的定植。通过KEGG分析发现,NC与MT组之间在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与分解代谢等代谢途径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注射苦参碱可以显著改变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有益菌嗜酸乳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并造成了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与分解代谢等代谢途径的差异,为进一步揭示苦参碱发挥药效作用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7.
牛奶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且不同基因型遗传变异体牛奶蛋白质的构型和功效存在差异。酪蛋白分型鉴定方法有基因鉴定、毛细管电泳分离鉴定、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鉴定等。本文对比介绍了不同构型κ-酪蛋白和β-酪蛋白的分型鉴定方法,重点验证了高效液相色分离谱鉴定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生乳和乳制品酪蛋白分型检测鉴定,区分不同牧场牛群的遗传变异体类型和比例。通过该方法可指导牧场快速分群饲养奶牛,生产不同酪蛋白类型的生乳,并加工不同类型的高品质乳制品。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26~45日龄竹丝公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此生长阶段粗蛋白质精准供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 625只26日龄竹丝肉公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5只鸡,各处理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依次为18.5%、19.5%、20.5%、21.5%和22.5%,试验期20 d。每个重复于试验结束当天挑选接近平均体重的2只鸡屠宰,制备血清和分割屠体,测定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①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1),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1),料重比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肉鸡屠宰率(P<0.01)、半净膛率(P<0.01)和全净膛率(P<0.05),但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屠宰率和半净膛率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或P<0.05)。③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胆固醇(TC)含量(P<0.01),且TC含量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降低(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血清尿素氮(BUN)和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饲粮21.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19.5%~20.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胴体性状,18.5%粗蛋白质水平可调节脂代谢。根据二次曲线模型估测,建议此生长阶段竹丝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1.41%~21.83%,可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94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infection situation of Porcine parvovirus (PPV7) and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in Fujian and Guangdong, and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PV7 Cap gene.【Method】 The blood sample of 432 infected pigs from 69 pig farms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were collected to detect PPV7 and PCV2 by PCR.The PPV7 Cap gene of positive samples was cloned and sequenced.The DNAStar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PPV7 Cap gene, and Mega 7.0 software was used to draw the genetic evolution tree.【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PPV7 was 21.99% (96/432), the positive rate of farms was 53.62%(37/69),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PCV2 was 54.17% (234/432), and the co-infection rate of PCV2 and PPV7 was 13.43% (58/432).The 17 PPV7 Cap gene sequences were amplified using PCR.Nucleotide homolog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homology of the 17 PPV7 Cap gene sequences was 85.6%-100%, and the homology with reference strains was 85.8%-99.0%.Amino acid sequence comparis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mino acid homology of the 17 PPV7 Cap protein sequences was 87.6%-100%, and the amino acid homology with reference strains was 82.6%-98.7%.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ap gene showed that PPV7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main evolutionary branches of PPV7a-PPV7e, among which 9 isolates belonged to PPV7a subtype, 3 isolates belonged to PPV7b subtype, 4 isolates belong to PPV7c subtype, and only 1 isolates isolates belonged to PPV7e subtype.【Conclusio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PPV7 was widely prevalent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regions, and had a high co-infection rate with PCV2, which might be 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AD).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PV7 isolates was abudant in both regions, and PPV7a was the dominant strain at present.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data reference for PPV7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vaccin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50.
【目的】 查明引起福建省龙岩市某豪猪养殖场致豪猪腹泻死亡的病原菌及其特征,为该病的科学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并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种系发育分群鉴定分离菌株;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发病死亡豪猪肝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命名为Fj/Porcupine2018,该分离菌株与22株不同来源的参考菌株16S rRNA序列之间的相似度为97.4%~99.8%,其中与禽源分离株(登录号:MN022583)和人源分离株(登录号:MW881377)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8%;种系发育分群证实该分离菌株属于B1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除检出肠侵袭型大肠杆菌毒力基因EinV外,还检出papC、iroC、Afa、luxs、stx2fompA 6种毒力相关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小鼠在攻毒后31 h内全部死亡,且肝脏、脾脏、肺脏及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在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中,该分离菌株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7类11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5%~100%,仅对头孢曲松和头孢西叮2种药物表现敏感。【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了1株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菌大肠杆菌,通过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研究证实该分离菌为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且呈现多重耐药性的B1群肠侵袭型大肠杆菌,为豪猪等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