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82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1777篇
林业   1835篇
农学   1605篇
基础科学   1086篇
  1874篇
综合类   9887篇
农作物   1667篇
水产渔业   817篇
畜牧兽医   3350篇
园艺   1462篇
植物保护   880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762篇
  2021年   829篇
  2020年   751篇
  2019年   798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877篇
  2016年   605篇
  2015年   919篇
  2014年   1002篇
  2013年   1324篇
  2012年   1689篇
  2011年   1854篇
  2010年   1674篇
  2009年   1561篇
  2008年   1476篇
  2007年   1400篇
  2006年   1178篇
  2005年   980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694篇
  2001年   621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檫木组培快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树龄20 a以上的檫木基部萌条为外植体,对其进行诱导试验,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培养MS+6-BA 0.5~1.0 mg/L+IBA 0.1 mg/L,诱导率78%,增殖培养MS+6-BA 0.5~0.8 mg/L+IBA 0.1 mg/L,增殖倍数4,生根培养1/2 MS+IAA 0.1~0.2 m...  相似文献   
132.
以天津汉沽产区的"玫瑰香"葡萄为试材,分别选取了2、6、10℃为酒精发酵前浸渍温度,并以24、48、72h为低温浸渍时间,研究了低温浸渍前处理方式对低醇桃红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对其香气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下低温浸渍处理葡萄汁48h后再发酵获得的低醇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均优于其它浸渍温度和时间。在此条件下酿的低醇葡萄酒香气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颜色浅桃红、果香浓郁、清新爽口、口感均衡、余味较长,具有"玫瑰香"葡萄的典型性。其中对22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低温浸渍增加了总的香气成分含量,赋予了低醇葡萄酒更多的新鲜水果香和花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低醇发酵造成的香气不足。说明短期低温浸渍可以改善"玫瑰香"低醇桃红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3.
134.
张鹤山  刘洋  田宏  熊军波  蔡化 《种子》2017,(9):67-71
以40份荞麦种质为对象,在A13+浓度为0.01,0.10mol/L和0.50 mol/L下开展芽期耐铝性研究,通过对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度和胚芽长度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其耐铝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浓度(0.01 mol/L) A13+胁迫可以提高部分荞麦种质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胚芽长度,但严重抑制胚根发育;高浓度(>0.1 mol/L) Al3+胁迫对荞麦种质的萌发特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40份荞麦种质材料中筛选出强耐铝材料1份,评价结果表明,多数材料耐铝性中等.  相似文献   
135.
南宋诗人姜特立所著的《梅山续稿》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诗文集。与大多数诗人不同的是姜特立在诗中塑造了独特的食(药)用菌意象。"意象"塑造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可以准确把握诗人创作倾向,思想所指和情感蕴含。选择《香菌诗》、《子陵瀬》、《人送岩桂之二》、《感物》4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诗中食(药)用菌意象进行解读。探讨诗中的意象内蕴,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以丰富我车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6.
甲壳素对连作平邑甜茶生长、光合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苹果连作土盆栽的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探讨了0、0.5、1.0和2.5 g·kg-1不同施入量的甲壳素对其光合速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 g·kg-1的甲壳素处理能显著促进幼苗株高、地径,干样质量和根冠比的增加,根冠比为对照的1.51倍;明显提高了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光合速率为对照的1.30倍;同时提高了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10倍、1.85倍、1.77倍和1.43倍;减少了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的积累,分别为对照的73%、62%和34%,降低了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当甲壳素施用量为2.5 g·kg-1时则显著抑制平邑甜茶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并使超氧阴离子和脯氨酸含量明显上升。因此,适宜用量的甲壳素能减轻苹果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37.
以T5转hrpZPsta基因大豆JN29-705-15和JL30-187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了目标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利用下胚轴侵染法和叶面喷施法鉴定疫霉根腐病抗性和灰斑病抗性,并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与疫霉根腐病和灰斑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在大豆的叶、茎、根、籽粒中均有表达,二个株系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2/6.1、0.9/0.7、6.5/4.6和0.8/0.7;T5转hrpZPsta基因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和灰斑病能力与野生型相比均有所提高,JN29-705-15对疫霉根腐病抗性从感病提高到中抗,而JL30-187从中抗提高到抗病;hrpZPsta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也与抗灰斑病能力呈正相关,与病情级别呈极显著负相关。试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外源基因hrp ZPsta在大豆植株中的表达量与受体植株对疫霉根腐病和灰斑病抗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8.
弱毒株是利用交叉保护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的关键限制因子。通过对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强、弱毒株)的全长及部分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筛选出在亲本强毒株PRSV-LM的P1和HC-Pro基因上的8个可能与致病性相关的氨基酸突变位点(I_(309)、K_(481)、K_(598)、R_(728)、F_(753)、L_(754)、N_(787)和D_(944))。采用定点突变和Gibson拼接法,分别成功构建了4种含有2个突变位点(L_(754)和N_(787))、4个突变位点(I_(309)、K_(481)、F_(753)和D_(944))、6个突变位点(I_(309)、K_(481)、F_(753)、L_(754)、N_(787)和D_(944))和8个突变位点(I_(309)、K_(481)、K_(598)、R_(728)、F_(753)、L_(754)、N_(787)和D_(944))的PRSV-LM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突变体:p Gprsvm~2、p Gprsvm4、p Gprsvm6和p Gprsvm8。经人工接种、病症观察和RT-PCR检测,4种突变体克隆均能系统性侵染非转基因番木瓜植株,除克隆p Gprsvm~2的病症表现与亲本强毒株PRSV-LM一致外,其他多位点突变的克隆p Gprsvm4、p Gprsvm6和p Gprsvm8在番木瓜植株上的病症严重程度出现依次减弱,而克隆p Gprsvm8的病症最弱,且延迟2周发病。本实验初步验证了6个氨基酸突变位点(I_(309)→S、K_(481)→Q、K_(598)→E、F_(753)→L、R_(728)→I和D_(944)→N)与PRSV-LM的病症表现及致病力相关,其中K_(598)→E和R_(728)→I可能是影响致病性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139.
140.
Based on morphological,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systematic studies, we describe here a new species of Malus from Yunnan, China. We compared the morphology of this new species, Malus shizongensis Liu sp. nov, with three Malus species, including M. hupehensis, M. baccata, and M. micromalus. Although the appearance of M. shizongensis was similar to these three species, it differed in height, branch color, branch hair, and flower color. To better identify the taxonomy of this new species, genome of M. shizongensis and that of seven Malus species, including M. prunifolia, M. sylvestris, M. sieversii, M. hupehensis, M. baccata, M. robusta, and M. micromalus were analyzed. A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genom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 shizongensis was close to M. hupehensis. Furthermore, M. shizongensis had its species-specific SNPs, 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specific SNP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ree close species(M. hupehensis, M. baccata, and M. micromalus).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we named this new species as M. shizongensis Liu sp. 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