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44篇
  免费   2184篇
  国内免费   2494篇
林业   3103篇
农学   2183篇
基础科学   1468篇
  3222篇
综合类   17888篇
农作物   2150篇
水产渔业   945篇
畜牧兽医   4854篇
园艺   2122篇
植物保护   1387篇
  2024年   193篇
  2023年   570篇
  2022年   1306篇
  2021年   1309篇
  2020年   1165篇
  2019年   1196篇
  2018年   860篇
  2017年   1407篇
  2016年   982篇
  2015年   1308篇
  2014年   1408篇
  2013年   1711篇
  2012年   2476篇
  2011年   3137篇
  2010年   2627篇
  2009年   2434篇
  2008年   2503篇
  2007年   2189篇
  2006年   1878篇
  2005年   1524篇
  2004年   1331篇
  2003年   921篇
  2002年   761篇
  2001年   705篇
  2000年   586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504篇
  1992年   415篇
  1991年   316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72年   4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4篇
  1932年   3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GC-MS分析了不同产地瑶药老鸦嘴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马山百龙滩地石屯产老鸦嘴分离出49个色谱峰,鉴定出24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78%。都安县澄江镇红渡村产老鸦嘴分离出49个色谱峰,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38%。都安县龙湾乡附近产老鸦嘴分离出48个色谱峰,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01%。在3个产地老鸦嘴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中,有9种成分是三者共有的成分。这表明不同产地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2.
利用荆州气象站1955—2016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取线性趋势、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荆州纪南通用机场预选场址区域的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荆州纪南通用机场预选场址区域年平均风速低,月平均风速1.9~2.5 m/s;年静风频率高,为18.2%,风速等级0~5.0 m/s频率为89.99%;低能见度日数少,出现小于800 m、800~2 000 m、2 000~4 000 m的能见度天气的年平均日数分别为9.8、10.8、13.7 d;暴雨、大风、雷暴、冰雹、沙尘暴等灾害天气年平均日数分别为3.30、3.98、32.20、0.49、0.02 d;高影响天气出现几率低于武汉天河机场;气象有利条件多,不利条件少。可以通过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管理及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避免不利条件对飞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以提高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科技水平为目标,分析了湖南省雷电灾害发生规律,创建了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指标及综合防御技术方法,研制发布了国家强制性标准,成功开展了雷电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应用与示范。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①确定了农村民居防雷建筑物的雷击次数下限值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要点;②提出了对称不等间距四极法为测量土壤电阻率的首选方法并申请了专利,更能反映自然土壤实际分层情况,更具稳定性,准确性更高;③绘制了长沙市大区域土壤电阻率分布,研发了分析软件,分析得出土壤电阻率值与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④运用仿真树、应急避难场所、单栋农村民居防雷设施等综合防雷设施建设技术,创建了雷暴路径拦截的区域性防护体系,创立了湖南省农村全方位、立体式区域防雷减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94.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壤稻田面临土壤酸化和肥力偏低的双重挑战。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有效措施,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连续4年(2015—2018年)在江西省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双因素田间定位试验,旨在探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早、晚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且二者具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早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别增加10.7%和15.5%;而在秸秆不还田下,增幅仅分别为4.4%和9.7%。秸秆还田下,石灰使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别提高18.7%和24.6%;但在秸秆不还田下,增幅则分别为10.5%和5.7%。施石灰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促进效应随试验年限的增加而减弱。石灰对土壤pH值的提升效应随试验年限的延长显著降低。试验4年后,石灰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对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秸秆还田配施石灰能够协同实现双季稻增产、土壤酸化改良与培肥。本研究表明在此酸性的红壤双季稻田上每4年左右施用一次石灰为宜。  相似文献   
995.
以稻谷为原料,对蒸谷米的复水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超高压浸泡工序、蒸煮工序、干燥工序中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并以蒸煮时柠檬酸添加量、蒸煮次数、微波干燥时间为变量,成品复水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蒸煮次数对复水性影响最大,柠檬酸添加量次之,干燥时间影响最小。利用模型确定了较佳参数为柠檬酸添加量1.1%,微波干燥时间6.4 min,蒸煮次数3次。  相似文献   
996.
返青至拔节期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返青至拔节期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石麦25和石麦26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搭棚增温的方法,设高温胁迫时间15、21和27 d计3个处理,以田间自然生长为对照,研究了返青至拔节期高温胁迫对小麦株高、秸秆韧性、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导致2个小麦品种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2节间长度、不孕小穗数及其比例显著提高,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抗倒指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随着高温持续时间的延长,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不利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97.
土壤重金属钝化效果评估——基于大田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野外大田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Calcium-magnesia phosphate fertilizer)、麦饭石(Medical stone)、氧化铁吸附剂(Ferric oxide adsorbent)、氧化铝复合材料(Alumina composite)、植物型有机肥(Plant-based organic fertilizer)、牛粪(Cow dung)、骨炭(Bone char)对某地重金属污染农田的钝化修复效果,并利用动态加权评估方法评估了这几种钝化材料的综合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材料对土壤pH影响均较小,钙镁磷肥、麦饭石微量提高了土壤pH,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0.68和0.74个单位;施加植物型有机肥、牛粪和骨炭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3.19、2.64 g·kg~(-1)和1.17 g·kg~(-1)(10.04%、8.31%和3.68%)。几种材料在0.6%的投加量下,除植物型有机肥外均有较好钝化效果,土壤有效态镉降低18%以上,且显著减少糙米中镉蓄积量(0.062~0.087mg·kg~(-1)),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为综合评估几种材料的效果及适用性,以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糙米镉含量、修复成本和产量为指标构建动态加权函数综合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钙镁磷肥的综合修复效果最好,其次为骨炭和植物型有机肥。  相似文献   
998.
以合肥市二环内、大学城和职教城3个典型区域的15所建设于不同年代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应用Arc GIS判读2018年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分析高校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表明:①15所高校现实树冠覆盖面积283.25 hm~2,整体树冠覆盖率29.67%;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在11.90%~43.89%间变化,潜在树冠覆盖率在1.73%~30.00%间变化。②超过2/3的高校树冠覆盖率处在高覆盖度或极高覆盖度。③早期建设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整体上高于后期建设的,二环内高校(38.69%)最高;而在树冠覆盖潜力增长方面正好相反,职教城高校潜在树冠覆盖率(19.02%)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肥市高校城市森林未来整体树冠覆盖率可提高至40.14%,不同年代区域高校树冠覆盖差异主要受时间跨度对树木的影响和高校绿化建设思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分析不同微生物群落构建对于凋落物分解及其相应酶活性的影响,选取从杉木叶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与腐生真菌共同构建五种不同的群落(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凋落物分解3个月后,5组群落中,Ao+A群落引起的失重率最为显著,在其分解过程中Af+A群落对于C1酶活影响最为突出;在凋落物分解6个月后,Af+A群落对于凋落物失重率的影响最显著,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Mr+A群落与Lp+A群落分别对过氧化物酶及漆酶酶活性影响最明显。总得来说,微生物群落构建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淮南麻黄鸡肌肉品质及脂肪酸合酶(FASN)、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表达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120,150和180日龄淮南麻黄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日龄公、母胸肌和腿肌肌肉品质(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及pH、蒸煮损失、剪切力)、IMF含量和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荧光定量表达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FASN和LPL的表达量,Pearson法分析血脂指标和FASN、LPL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公鸡和母鸡胸肌L~*、pH、腿肌蒸煮损失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其余肉质指标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公鸡和母鸡胸肌IMF含量在180日龄显著高于90日龄(P0.05),公鸡腿肌IMF含量在180日龄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5),母鸡腿肌IMF含量在150和180日龄显著高于90日龄(P0.05)。除公鸡HDL浓度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外,公母鸡各血脂指标在不同日龄间均有显著差异。公鸡胸肌IMF含量与血清HDL浓度显著正相关,与VLDL浓度显著负相关;腿肌IMF含量与HDL浓度极显著正相关,与TG和LDL浓度极显著负相关。母鸡腿肌IMF含量与血清TG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血脂生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公鸡肝脏、胸肌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腿肌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母鸡肝脏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胸肌和腿肌FASN和LPL基因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公鸡和母鸡胸肌IMF含量均与胸肌FASN基因表达量显著正相关;公鸡胸肌IMF含量与肝脏FASN和LPL表达量均显著正相关;母鸡腿肌IMF含量与腿肌LPL表达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日龄对淮南麻黄鸡肉品质、血脂水平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血脂TG浓度间接选择IMF含量。FASN参与调控公、母鸡胸肌IMF含量,LPL参与调控母鸡腿肌IMF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