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6篇
  50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时稻胚发生过程及胚表面构件的形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中存在的稻胚结构构件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查核。从而发现历来稻胚形态描述上与事实不符之处,如广为流传的 Juliano 论文中的图将胚芽鞘和侧鳞误以为外胚叶;容启东、星川清亲等将侧鳞误为腹鳞;《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的生长》等的中译本,则将侧鳞误为胚芽鞘等等。本文还提出了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命名。  相似文献   
42.
1987~1988年在3个病圃试验,10个不同地区的甜菜褐斑病分离菌对25个品种(系)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看出,不同地区分离菌在不同品种(系)上、不同地区分离菌在同一品种(系)上、单一分离菌在不同品种(系)上致病力均存在差异,有的表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这种差异表现无规律或不稳定。因此初步认为,甜菜褐斑病菌致病力虽存在差异,但生理分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3.
多年多品种接种不同地区菌源试验表明,不同品种的抗褐斑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抗褐斑病稳定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参试品种以甜研3号、双丰8号、B-RP为高抗病品种,双丰8号品种有较高的抗病稳定性,是优良的抗病种质源。不同地区菌源致病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4.
廖启林  刘聪  徐慧珍  金洋  朱伯万  华明 《土壤学报》2014,51(5):1035-1044
在江苏省国土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择苏州市、吴江市、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金坛市等45个城市公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当地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中Cd、Hg、Pb、Zn、Sb、Sn、B、Se、N、稀土元素(REE)等50个元素含量及土壤pH、总有机碳(TOC)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与城区污染土壤、农田土壤有显著差异,公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总体偏低、N与TOC含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在公园土壤中S、Se、Cd、Pb、Zn、TOC等元素未出现高强度的人为富集,重金属污染以轻度Hg污染为主,S、Se、Cd、Pb、TOC、pH等指标在200 cm深度内分布相对稳定、未出现元素含量在不同深度的显著变化,指示多数公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总体上较一般城市土壤更少受人为因素干扰,可为人为活动对城市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参比对象。  相似文献   
45.
强化兽药GSP后续监管 保障兽药产品质量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兽药GSP认证工作的全面结束,兽药GSP的日常监管工作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综合论述了在兽药GSP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以及今后如何做好兽药GSP后续监管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6.
中国高粱优异种质配合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高粱种质资源鉴定的基础上,对穗粒重〉90g的国内27份高梁优异种质的配合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特殊配合力水平比对照种增产达显著水平的有19个;一般配合力水平较高的13个,其发现有2个保持系;配合力水平较高的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新疆吐鱼番地区,其次为河北省的近北京地区,辽宁、山西、湖北、山东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47.
This study is based on Quercus mongolica, Fraxinus mandshurica, Phellodendron amurense, Juglans mandshurica, Tilia amurensis, and Pinus koraiensis trees of the same age (12 years) and seedling origin under the same site conditions. The sap flow density, water consumption,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so measured using thermal dissipation method and ICT-2000TE (Transpiration-Environment) automatic measuring system for tree transpi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lear day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sap flow density exhibited mono-peak diurnal patterns, mostly between 10:00 and 14:00, except for Phellodendron amurense, whose sap flow showed two peaks during the daytime three times.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nd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VPD)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diurnal changes in sap flow, which explained 60%–74% variations in sap flow density for all species except Phellodendron amurense. Maximum sap flow densities for F. mandshurica, Phellodendron amurense, Q. mongolica, J. mandshurica, T. amurensis, and Pinus koraiensis were 516.36, 234.00, 625.93, 945.83, 507.93, and 286.21 cm3/(cm2·h), in July, June, September, August, August, and July, respectively. Water consumption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for J. mandshurica, T. amurensis, F. mandshurica, Pinus koraiensis, Phellodendron amurense, and Q. mongolica was 3,840, 2,820, 2,710, 2,120, 1,470, and 1,390 kg/sapling, respectivel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5, 41(3): 36–42 [译自: 林业科学, 2005, 41(3): 36–42]  相似文献   
48.
我国榆树死亡原因探讨——兼析是否发生荷兰榆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60年代以来,新疆、内蒙、河南等地的白榆人工林和次生林陆续出现成群或成片死亡。1982—1985年,作者曾先后对其死亡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对病榆木质部变色条纹和危害榆树的小蠹虫做了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从榆木枯萎症状,病菌形态及接种后无死亡现象的结果表明,均与世界流行的荷兰榆病无相似之处。初步认为齐腹小蠹是导致榆树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干旱为小蠹虫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9.
人工养殖林麝活体取香是有效保护林麝野生资源的重要途径。陕西凤县有着悠久的林麝人工养殖历史,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就人工养殖林麝活体取香的时间、工具、取香技术与操作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50.
正红菇的麦角固醇及多糖提取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含有多种甾醇,其中麦角固醇已被确定,对麦角固醇进行提取分析,其含量为095%(mg/100mg)。采用不同提取法,其结果不加酶提取麦角固醇的含量高于加酶,不加酶其含量为095%(mg/100mg),加酶为067%(mg/100mg)。多糖提取是酶法优于常规热水浸提法。热水浸提多糖为274%(g/100g),双酶浸提为285%(g/100g),三酶浸提法为319%(g/10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