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37篇
  免费   2235篇
  国内免费   3050篇
林业   3412篇
农学   2417篇
基础科学   1813篇
  3786篇
综合类   15672篇
农作物   2277篇
水产渔业   1927篇
畜牧兽医   5508篇
园艺   2560篇
植物保护   1750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614篇
  2022年   1519篇
  2021年   1603篇
  2020年   1551篇
  2019年   1494篇
  2018年   1071篇
  2017年   1687篇
  2016年   1110篇
  2015年   1761篇
  2014年   1755篇
  2013年   2226篇
  2012年   3010篇
  2011年   3006篇
  2010年   2738篇
  2009年   2535篇
  2008年   2401篇
  2007年   2373篇
  2006年   1922篇
  2005年   1561篇
  2004年   923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575篇
  2000年   619篇
  1999年   377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8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当前国内针对大白菜黄心性状的筛选研究尚有缺乏,试验论据不足,本试验立足分子标记研究,验证及筛选大白菜的黄心性状,分析准确性分子标记,为大白菜黄心性状的筛选研究奠定基础。试验采用纯合白心早熟早抽自交系‘127-4’(P1)和黄心晚抽自交系‘11-2’(P2)为试验主体材料,以‘127-4’为父本,以‘11-2’为母本,两者杂交获得F1代后,继续使F1代自交获得了‘264’(F2)群体。利用所得到的白心大白菜和黄心大白菜植株通过BSA-seq法对大白菜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以此设计并筛选鉴定引物,最后筛选出标记为“9-13”(F:5''- CCGAAGCCCAGATTAGGAG-3'';R:5''-CCATGCCTACGAATGATAT -3'')。得到的该分子标记可在黄心大白菜育种材料中扩展出200bp的特异条带,经验证,该标记区分白心大白菜与黄心大白菜单株的符合度可达到75%以上。目前利用该标记已经准确筛选出30多份黄心大白菜种质资源,大白菜的菜心性状得到了特定把控,也为准确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2.
蒋新柱 《广西植保》2006,19(4):20-21
硼是罗汉果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硼能导致罗汉果苗期顶芽变红,继而变褐,易脆,慢慢枯死等症状,花期则表现有蕾无花,花而不实。这在生产上称为“芽枯病”,属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是罗汉果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在罗汉果产区有逐年上升之势[1]。因此,探讨硼的用量问题,用多大的量才能防治好芽枯病而又不致出现中毒现象,在罗汉果的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题就是探讨硼的施用量的问题的。1材料和方法1·1本试验材料由桂林蔬菜研究所提供的扦插苗“珍果一号”苗,系由野生红毛果选育而成。硼肥为市场上出售的硼砂(纯B 0·6%)。上…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患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组织培养苗,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素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病的症状,但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对其减轻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ABA减轻效果甚微.此外,经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的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幼苗叶片蛋白质凝胶电泳中出现了在对照幼苗叶片中观察不到pI 6.3,31 kD的蛋白质(多肽).这意味着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患丛枝病泡桐苗木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干流葛洲坝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2009-2019年冬季进行渔获物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坝下江段共发现鱼类54种,为5目10科43属,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1%。优势种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鳜。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将鱼类群落结构分为2009-2013年与2014-2019年2组,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组间差异显著( R=0.875, p<0.05);相似性百分比(SIMPER)表明,引起组间渔获物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为瓦氏黄颡鱼、铜鱼、圆筒吻鮈、贝氏?、鳜,除了圆筒吻鮈外,2013年以后其他鱼类丰度值均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显示,坝下鱼类群落一直处于受干扰状态。2009-2019年葛洲坝坝下鱼类优势种集中,2013年以后的群落结构仅几种鱼类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丰度上升、主要种的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降低;但种类数稍有增加,鳤、胭脂鱼等多年未见的鱼种重现。研究表明,随着生态调度、增殖放流、十年禁渔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日渐成效,坝下鱼类的自然状况会不断好转。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苏豫皖地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收集该区域1999-2019年间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研究文献及相应地点的气象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气象因子驱动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用ArcGIS反距离插值创建预测图,并利用2019年在江苏实际取样测定的小麦籽粒蛋白质数据予以模型验证;最后根据国家小麦品质标准进行小麦品质区划。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中期的总日照时数升高而升高,随播种-孕穗、灌浆前中期的总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在苏豫皖各地处于同一气象等级条件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整体上从西向东呈降低趋势。采用2019年多点抽样获得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验证,发现分省拟合模型的效果较好,相对误差在-10%~0之间。苏豫皖三省中,中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中北部、安徽省中部少部分地区;中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北部、安徽省的北部、中西部和西南部、河南省的东北部;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江苏省的南部和中部、安徽省的东南部最适宜弱筋小麦的种植。  相似文献   
996.
为明确矮化中间砧苹果树合理的施肥位置,减少氮肥的浪费.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以'烟富3'苹果/SH6/八棱海棠为试材,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萌芽前在树冠投影范围距树干由近及远的3个水平距离——内环、中环和外环施氮对新梢旺长期细根和土壤15N分布、树体15N吸收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各处...  相似文献   
997.
用5-氮胞苷(5-azaC)处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密阳46”和“特青2号”成熟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当5-azaC浓度为0.1mmol/L时,愈伤组织的增殖明显受抑;当5-azaC浓度达1.0mmol/L时,愈伤组织增殖率下降50%以上;5-azaC浓度提高到1.5mmol/L时,愈伤组织增殖率仅及对照的20%。分化阶段愈伤组织对5-azaC更敏感,当5-azaC的浓度为0.02mmol/L时,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明显下降,且随5-azaC浓度的增加,再分化率也显著下降,当5-azaC的浓度为0.2mmol/L时,各试验品种的愈伤组织的再分化力完全受抑,不能分化出幼苗。经5-azaC处理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力也下降,但经预分化培养后分化力可恢复到较高水平。经5-azaC处理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产生了性状变异,出现了白化苗、矮秆、迟熟和早熟等变异体,当代的突变率为3.03%~5.31%。突变性状表现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998.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citrulli)引起的瓜类果斑病,是危害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已有文章报道西瓜嗜酸菌在铜离子诱导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并在适当条件下复苏,成为生产中潜在的病害初侵染来源.本文结合实...  相似文献   
999.
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在提高我国纺织产品档次、增强行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指导新疆长绒棉机采种植,课题组在集成前人对长绒棉优质高效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机采棉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基础上,结合长绒棉机采种植的特殊要求,提出了机采长绒棉品种要求、机采种植管理技术要点和脱叶采收技术要点,总结形成了适于新疆长绒棉的综合机采...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安徽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现状,完善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切实提高执业兽医水平,全面分析了安徽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报名及通过情况、参考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分布和职业构成等。结果显示:2010—2019年,安徽省共有10 423人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其中3 684人达到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助理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兽医师最低分数线,通过率为35.3%。执业兽医队伍逐步年轻化,30岁以下占58.0%,大专生以上学历达到50.0%。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和诊疗机构,报考人数少、从业人员比例低等问题比较突出。由此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包括完善执业兽医准入制度,完善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建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