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8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134篇
基础科学   136篇
  260篇
综合类   1506篇
农作物   185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661篇
园艺   302篇
植物保护   14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试验根据hIL-2氨基酸序列、三维结构及其与受体IL-2R结合机制,设计并合成IL-2Rα亚基结合位点修饰性hIL-2基因片段。合成的修饰性hIL-2基因序列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并转化入毕赤酵母基因组中。经筛选得到阳性重组子后,通过诱导培养得到了表达产物。对表达产物进行Elisa初步测定,结果成功表达出重组hIL-2,表达水平达0.93g/L。本项研究为进一步开展IL-2Rα结合位点修饰性hIL-2的生物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2.
试验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初重(11.07±2.42)g大鳞纪幼鱼(Barbus capito)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饲料蛋白质水平设7个梯度:30.24%(G1)、33.22%(G2)、36.23%(G3)、39.33%(G4)、42.15%(G5)、45.33%(G6)和48.12%(G7),每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饲养周期为56d。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G5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和G7(P〈0.05);G4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G6和G7(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后肠蛋白酶活性先增大、后降低。各处理组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的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降低:G7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3和G6(P〈0.05);G7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和G4(P〈0.05);G7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G7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G2、G3和G4(P〈0.05)。从而得出结论: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大鳞鱼巴幼鱼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而对脂肪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9.33%时,大鳞鱼巴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983.
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疫霉菌的群体遗传结构,探索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对大豆疫霉菌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利用Popgene V1.32软件计算大豆疫霉菌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利用NTSYSpc V2.10软件估算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依据遗传距离构建UPGMA(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s)系统树状图谱。【结果】采用探针PS127558对来自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5个大豆疫霉菌地理群体的133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得到25条杂交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4个,占96%。黑龙江分别和新疆、内蒙古群体间遗传相似度较高。相对于黑龙江群体遗传结构的高度复杂性,新疆和内蒙古菌株的群体遗传结构则比较简单,分别有88.2%和100%的菌株分属于同一聚类组,且均有超过58%的菌株和部分黑龙江菌株指纹图谱完全相同。Shannon’s多样性指数也表明黑龙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福建和其它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较低,且分别有45.5%和54.5%的福建群体都属于聚类组E和F,遗传背景较为单一。福建群体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低于黑龙江和美国。美国和黑龙江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且部分美国菌株和黑龙江菌株指纹图谱相同。【结论】新疆、内蒙古的大豆疫霉菌起源于黑龙江,福建的大豆疫霉菌可能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或起源于其它地区。此外,中国和美国的大豆疫霉菌群体间存在菌源交流。  相似文献   
984.
[目的]对前期研究发现的具有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进行抑制机理分析。[方法]采用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处理铜绿微囊藻,通过考察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细胞膜透性和SOD活性,初步分析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理。[结果]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破坏铜绿微囊藻的细胞膜系统,增加细胞膜透性;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在培养7d后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10%和50%左右,对藻细胞的光合反应系统造成破坏;另外,藻细胞的SOD活性在龙爪槐正己烷粗提物作用下,在初期呈现为应激性上升,在后期表现为抑制的阶段性变化。[结论]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可能机理是:破坏细胞膜,使膜通透性增大;破坏光合反应系统,造成光和色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SOD活性发生阶段式变化。  相似文献   
985.
采用铝电极对陕北某油田采油废水进行电凝聚气浮处理试验。静态试验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选择电流密度3.97 mA.cm-2、极板间距10 mm作为操作条件,对初始含油量为632 mg.L-1、pH为7.2的采油废水电凝聚气浮40 min后,去油率可达68.08%。动态试验研究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40 min,电凝聚气浮槽电流密度为3.70 mA.cm-2,电解气浮槽电流密度为3.30 mA.cm-2,初始pH7.2,极板间距10 mm时,去油率达到85.7%,出水油含量92.7 mg.L-1。  相似文献   
986.
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主要种质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的抗玉米粗缩病性,加快玉米抗粗缩病育种进程,对中国玉米种质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旅大红骨四大杂交优势群及其他杂优群的代表性骨干自交系抗粗缩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良Reid群的抗性表现接近高感,平均病指为39.77;旅大红骨杂优群抗性表现感病,平均病指为29.82;Lancaster、四平头杂优群的抗粗缩病性较差,平均病指分别为22.62、23.11。其他杂优群中美P群选系抗性表现突出,六个参加鉴定系平均病指为6.89。今后玉米抗粗缩病育种应重视美P群材料的利用,利用模式应为四平头杂优群×美P群材料选系和Lancaster杂优群×美P群材料选系。  相似文献   
987.
我国野生木本蔬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我国常见野生木本蔬菜资源进行了统计,共36科73种.记述了野生木本蔬菜的开发利用种类、加工方法以及栽培状况.指出了野生木本蔬菜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88.
祁连山(北坡)水热状况与植被垂直分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水热状况与植物垂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其气候在水平、垂直方向都有明显的差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递减率为0.58℃/hm;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递增率为18.6 mm/hm.从而使区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规律,从下到上依次为荒漠草原植被带、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其中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是主要的植被分布带,与上下限的灌丛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成为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相似文献   
989.
沿海滩涂耐盐(海水)植物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耐盐(海水)植物培育是海水灌溉农业的关键技术,现已筛选出了碱蓬、北美海蓬子、三角叶滨藜、狐米草等耐盐(海水)植物;红树DNA以及耐盐基因BADH、mtlD和gutD的转基因耐盐植物的培育工作也取得进展。滩涂耐盐(海水)植物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蔬菜、油料和饲料等方面。对滩涂耐盐(海水)植物的研究开发工作初步提出了3个对策: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现有技术成果的组装配套及推广利用;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继续加强耐盐(海水)植物的改良工作。  相似文献   
990.
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明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树冠对间作物的遮阴影响,枣树各生长期树透光率不同,以枣头生长高峰期和果实成熟期影响最重,树冠透光率分别为38%和49%。同时枣粮间作可起到调节空气温、湿度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生态效应。(2)间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形成了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光饱和点低的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干2m,分别较对照增产9.3%和5.9%。光饱和点高的夏玉米和夏谷增减产分界线在距树干4m,平均表现减产,分别较对照减产4.8%和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