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林业   235篇
农学   101篇
基础科学   72篇
  206篇
综合类   972篇
农作物   142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440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technique focus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vitaliza⁃tion. Carbamate pesticide residues are seriously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human life and health. Nowadays, the common detection methods are instrument-based for carbamate pesticide residue, which dis⁃ satisfy the request of an on-site rapid, sensitive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for multiple carbamate pesticide resi⁃ dues. Based on the home-mad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arbofuran and carbaryl respectivity, a microarray for rapid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ple carbamate pesticide residues was developed within 30 min.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limits of detection(LODs)were found to be 0.11 and 0.09 ng/g, while the linear ranges were 0.33-3000 and 0.18-1500 ng/g for carbofuran and carbaryl respectively. By using spiked peanut samples, it recorded recoveries of 88.4%-98.3%, 90.1%-118.8% for carbofuran and carbaryl respectively. The RSD of intraarray were found at 9.0%, 3.5%, while the RSD of inter-array were recorded at 12.3%, 16.3% respectively. The de⁃ tection results of the microarray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HPLC-MS/MS. This proposed microarray provid⁃ ed an on-site high-sensitivity, simultaneous and rapid detection of carbofuran and carbaryl, and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52.
茶叶微波固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苹云和福鼎大毫两个品种的一芽二叶为材料,进行微波固样研究,并以蒸青固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固样效果优于蒸青固样;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微波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影响不明显;对苹云来说,微波时间控制在80s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的保留量最大;福鼎大毫则以微波时间控制在60s时,各生化成分可获得最大保留量。所以,茶叶微波固样时间宜控制在60~80s。  相似文献   
53.
【背景】近年来,随着新引种作物藜麦种植面积的显著增长,取食藜属植物的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逐渐增多并成为危害藜麦的主要害虫,对我国农作物生产构成潜在威胁。【目的】通过对宽胫夜蛾性信息素组分母体结构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极性基团修饰,设计合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类似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为利用性信息素及类似物绿色防控宽胫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性信息素前体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原料,三乙胺作缚酸剂(与酸酐反应时需加入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分别与2-溴丙酰氯、2-氯乙酰氯、二氟乙酸酐、三氟乙酸酐、甲基丙烯酰氯、2-丁烯酰氯发生酯化反应,经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合成卤素原子修饰的性信息素类似物K1—K4和碳链末端双键修饰的类似物K5—K6。采用梯度稀释配制不同浓度(0.001、0.01、0.1、1、10、100 μg·μL-1)的类似物K1—K6溶液,利用不同浓度类似物直接刺激宽胫夜蛾雄蛾触角,测定类似物K1—K6的触角电生理(EAG)响应值;在性信息素诱芯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类似物配制性信息素类似物诱芯,于2021年夏季在北京延庆地区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根据统计诱芯的雄蛾诱捕量对类似物活性进行分析。【结果】类似物刺激浓度从0.001 μg·μL-1增至100 μg·μL-1,雄蛾触角对类似物K1—K5的EAG响应值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宽胫夜蛾雄蛾触角对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2-溴丙酸酯(K1)的响应最强烈,在100 μg·μL-1下EAG响应值为1.34 mV。而类似物K5、K6的EAG活性相对较低,其EAG响应值在100 μg·μL-1下分别为0.67、0.57 mV。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合成的6种类似物均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其中类似物K5添加剂量为100 μg时,15 d平均诱捕量最高,为35.00头,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类似物K1添加剂量为10 μg时,15 d平均诱捕量为32.33头,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结论】经过EAG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类似物K1和K5表现出显著的增效活性,可作为宽胫夜蛾性信息素的增效剂;添加不同剂量的类似物K2、K3、K4、K6表现出了与性信息素相当的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宽胫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王旭  董丽娟  杨阳  张曙光  刘振  宁静 《茶叶通讯》2009,36(3):6-11,16
以薮北种优良有性后代作杂交母本,采用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湘波绿和槠叶齐的混合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杂交,通过“选择——人工杂交——选择”方法,选育出早生优质、高产的绿茶新品种玉绿、玉笋。经分子标记鉴定、叶片解剖结构分析、生化分析推测湘波绿是玉绿的父本.也可能是玉笋的父本。  相似文献   
55.
稀土对茶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茶树花芽分化期和花蕾膨大现白期 ,叶面喷施硝酸稀土 ,观测茶树的花蕾生长动态及生长类内源激素 (IAA、GT和TZ)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在茶树新梢生长旺盛的 9月中旬以前 ,花蕾的累积生长量稀土处理的低于对照。稀土对茶树花蕾的形成并无明显影响。幼蕾及幼果中的内源激素含量也较低 ,而一芽二叶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却较高 ,9月中旬以后 ,进入了秋末开花结实的旺盛期 ,稀土处理的花蕾中内源激素含量升高 ,但随着花蕾的成熟开放 ,内源激素含量又呈递减趋势 ,尤其是IAA含量急剧下降。这些结果表明 ,稀土并末打破茶树生长发育的节律 ,而是有助于促进IAA及GA等生长类内源激素向旺盛生长的组织和器官分布 ,从而促进它们的生长。文章还就稀土对茶树生长的作用及茶叶生产上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长牡蛎和福建牡蛎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贝类。为比较分析二者的动态生长情况,实验基于动态能量收支理论(DEB),以连续监测的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为强制因子,通过现场实验、模型调试和文献查阅等方式获取模型参数,利用Python 2.7软件分别构建了桑沟湾长牡蛎、深沪湾福建牡蛎的个体生长模型,并以两种牡蛎的实测生长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①所构建的DEB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长牡蛎、福建牡蛎的个体生长情况(壳高、软组织湿重等),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性显著;②长牡蛎和福建牡蛎的温度耐受上限(TH)、温度耐受下限(TL)、半饱和常数(FH)等参数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海域的理化环境、食物组成及牡蛎的选择性摄食有关;③在模拟周期内,受温度和食物的双重限制,长牡蛎冬季生长缓慢,而福建牡蛎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期间主要受到食物的限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和牡蛎养殖容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7.
针对目前设施栽培中营养液动态调配精确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的营养液调控模型.首先,通过设计嵌套试验采集了13个温度、50组不同Knop营养液(A:99%Ca(N03)2·4H20、B:98%KN03、C:99%KH2P04、D...  相似文献   
58.
【目的】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研究合理可行的耕作技术和培肥措施,为提高产量和实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7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盐碱土上,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夏季旋耕15 cm (R)和旋耕后再深松35 cm处理(S);副区为冬季秸秆还田量,设秸秆半量还田(3350 kg/hm^2,B)和秸秆全量还田(6700kg/hm^2,Q)两个用量,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所有处理的养分总量保持一致。开花后每隔10天取样1次,直到收获期,测定植株干物质和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小口期、开花期及收获期,取0-100 cm土层样品,每10 cm为一层,测定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结果】各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两个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开花期前干物质量较少,但在开花期时,已经开始赶超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在收获期,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4年中的提高幅度为8.6%~9.7%,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P <0.05)。4年干物质积累量,SQ处理平均比SB、RQ和RB分别提高2.5%~7.3%、1.6%~4.2%和7.6%~20.3%。深松与秸秆全量还田有明显的正耦合作用,秸秆全量还田与深松耕作相结合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 <0.05)。相同耕作方式下,4年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平均硝态氮含量在小口期低于秸秆半量还田,在开花期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但在收获期又显著低于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平均降低17.9%(P <0.05)。在4年中深松耕作处理的0-100 cm平均硝态氮累积量比旋耕处理的显著降低8.9%。【结论】在供试盐碱地土壤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结合浅旋耕后再深松的效果最好,可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  相似文献   
59.
基于光谱吸收特征的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定量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反射光谱特征之间关系,并为土壤含水量速测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实验室光谱反射率,利用去包络线方法提取反射光谱特征指标,建立土壤水分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黑土含水量与1 420 nm、1 920 nm附近吸收谷的主要光谱特征(吸收谷深度、宽度、面积)呈显著正相关;1 920 nm附近吸收谷可作为黑土土壤水分的特征吸收谷,由其光谱特征参数预测黑土含水量;以1 920 nm附近吸收谷面积为自变量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精度高,输入量少,可以作为土壤含水量速测仪器研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我国沿海滩涂种植能源作物甘薯有广阔的前景。为确定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比较了6个施氮水平下甘薯的成活率(SR)、商品率(CR)、蔓薯比(V/T)、干物质积累(DMA)、氮素累积值(NAV)、氮利用效率(NUE)、氮收获指数(NHI)及钾钠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1)施氮量与甘薯地上部分DMA和NAV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余同),对地下部分NAV影响较小(P>0.05)。(2)与不施氮比较,施氮60 kg(N)·hm-2对甘薯的V/T、SR、NUE和NHI均无显著影响。(3)甘薯的CR、地下部分和块根DMA以及理论产量(NAV×NUE×NHI)均以施氮60 kg(N)·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超过60 kg(N)·hm-2,施氮量与甘薯的V/T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R、CR、NUE、NHI、地下部分和块根DMA均呈极显著负相关。(4)甘薯对钾钠的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甘薯地上部分钾钠含量均在施氮量为60 kg(N)·hm-2时达到最高值。施氮量对钾钠含量比没有影响。因此,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为60 kg(N)·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