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83篇
林业   153篇
农学   337篇
基础科学   212篇
  399篇
综合类   521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85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牛智有 《农机化研究》2012,34(8):116-119,123
为了探讨茶叶加工过程中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春季茶叶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103°恒重法、量筒法、仪器法、注入法和斜面法,研究探讨鲜叶、萎凋叶、杀青叶、揉捻叶、作形茶及成品茶的含水率、容重、孔隙率和休止角,以及茶叶与不同茶机材料静摩擦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含水率从73.7%一直下降到4.2%,作形过程中含水率下降最显著,揉捻过程中含水率下降最少;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容重最大,鲜叶容重最小,各加工阶段茶叶的容重变化范围为74.5~210.3kg/m3;鲜叶的孔隙率最大,揉捻叶的孔隙率最小,茶叶在制品的孔隙率在0.696~0.732之间变化;在整个茶叶加工过程中,休止角都在50°~60°之间变化;茶叶在铝板上的静摩擦角最大,浸胶帆布带上的次之,而在铜板、镀锌钢、不锈钢和普通钢板上则相差不大,在所有茶机材料上,作形之后茶叶的静摩擦角最小。  相似文献   
82.
埋深与压力对微润灌湿润体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明微润灌土壤湿润体特性,设置5个不同埋深,6个不同压力水头,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微润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压力水头是决定微润灌流量的重要因素;微润带埋深显著影响土壤湿润体的形状,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与宽深比γ均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垂直运移距离随埋深的增大而略微增大;土壤累计入渗量与埋深呈负相关关系;累计入渗量随灌水时间的变化过程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建立了不同埋深累计入渗量预测模型,并用实测值进行了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土壤湿润均匀系数与埋深呈正相关,粘壤土微润灌最适埋深为15~20 cm。  相似文献   
83.
针对精准施肥机营养液的pH值调节过程控制本质非线性、时滞性、时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云模型能够处理定性概念和定量描述之间不确定转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推理的变论域模糊PI控制(CVFPI)算法。该算法采用正态云模型描述系统误差和误差变化率的语言值,通过X条件隶属云和Y条件隶属云分别实现规则前件和规则后件的推理,利用伸缩因子实时调整输入输出变量论域,由二维云推理机实现控制参数的在线修正。为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分别对CVFPI、VFPI、PI等3种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CVFPI控制算法能够适应精准施肥pH值调节过程的控制要求,相比于常规PI控制算法和VFPI控制算法,在不同工作点条件下超调量分别减小45.3%、21.2%,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小54.9%、52.9%,在不同流量条件下超调量分别减小59.0%、48.4%,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小54.1%、37.9%,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相似文献   
84.
勺链式马铃薯排种器自补种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勺链式马铃薯排种器普遍存在的漏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容值精确测量技术的漏种检测方法,设计了电容式漏种检测传感器,以及以PLC为核心的自补种系统,实现了该系统在马铃薯种植机上的应用,并试验研究了该系统的补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排种速度为0.3~0.7m/s时,原始漏种率为7%~11.3%,排种株距误差率为3.3%~9.1%;经自补种系统补偿后,最终漏种率为1.1%~1.75%,补种株距误差率为7.6%~16.9%;在试验范围内,随排种速度增大,补种成功率变化不大,平均为84.6%。设计的电容式漏种检测传感器检测可靠,自补种系统补偿效果显著,补种株距精度满足马铃薯种植要求。  相似文献   
85.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项目区选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基于GIS和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指数,并以耦合协调度模型统筹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从而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冷热点分析遴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较为适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全面整治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的面积分别为27 004.83、17 040.40、4 361.16、5 761.55 hm2。其中优先建设区应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区以整治项目为依托提升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整治建设区以优化耕地布局和提升潜力为主,不宜建设区应注重修复提升地力、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冷热点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联系模式,实现了快速识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结合研究区实际遴选了1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同时,基于障碍度模型诊断识别各项目区的主要障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各项目区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86.
翻转卸料双轴桨叶饲料混合机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该文介绍了作者设计并研制的新型翻转式双轴桨叶混合机,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为了提高双轴桨叶混合机的混合性能,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设计样机进行混合均匀度及机内残留率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其工作参数的合理组合:混合时间为180 s,充满系数为0.75,桨叶轴转速为56 r/min;机内残留量极小(约为0.015%),满足其作为配合饲料生产,尤其是预混合饲料生产的工艺要求,也为进一步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柠条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牛西午 《华北农学报》1998,13(4):122-129
柠条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期、根系、枝条和叶的形态特征,开花结实习性,种子特征,环境对柠条生长的影响,以及抗旱性,抗热性及抗寒性。其生物学特性生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8.
为探讨晚稻全生育期Cd的迁移转化规律及预测模型,采用长沙市望城区大田试验土壤-水稻Cd点对点数据,对水稻4个典型生育期(苗期、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及不同部位(根、茎叶及籽粒)Cd的吸收、累积和分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各部位Cd含量和富集能力均为根>茎叶>籽粒,且根部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不同生育期差异显著,具体为成熟期>灌浆期>分蘖期>苗期;Cd转运能力为土-根>根-茎叶>茎叶-籽粒>根-籽粒,籽粒Cd大部分来自于茎叶的转移,且分蘖期转运能力显著高于其余生育期;Cd积累量和分配差异为茎叶>根>籽粒,且分蘖期和成熟期远大于苗期和灌浆期;土壤pH和有效态镉(ACd)含量是影响水稻Cd吸收的主控因子,pH为负效应,有效态镉为正效应,分蘖期茎叶Cd含量受其影响最大,是控制Cd进入籽粒的关键时期。可利用分蘖期土壤pH和有效态镉含量预测成熟期籽粒Cd含量,最优预测模型为lgCd成熟期籽粒=0.158-0.099pH分蘖期+0.261lgACd分蘖期。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长株潭地区稻田土壤Cd污染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9.
犁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铧式犁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此,阐述了1LB-240水平摆式双铧犁的主要结构、工作过程、主要技术参数和试验结果,并对换向机构及核心部件换向销进行设计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有生产率高、结构新颖、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0.
迷宫流道转角对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研究齿形、梯形以及矩形流道转角变化对水力性能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形状下不同转角的流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转角的变化与流量系数、流态指数呈负相关,其变化对梯形流道灌水器的流量系数影响最大,最多下降了19.03%,齿形流道次之,下降了10.14%,矩形流道是梯形流道转角角度增加的延伸,具有相同的水力性能变化规律;随着角度的增加,梯形流道总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最多增加了32.5%,而齿形流道总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最多增加了23.4%,变化都很明显;压力较高时,摩阻系数基本保持不变,流体为紊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