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8篇
  免费   704篇
  国内免费   936篇
林业   752篇
农学   564篇
基础科学   419篇
  1096篇
综合类   5752篇
农作物   770篇
水产渔业   504篇
畜牧兽医   1640篇
园艺   903篇
植物保护   488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449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566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563篇
  2014年   568篇
  2013年   693篇
  2012年   951篇
  2011年   1028篇
  2010年   953篇
  2009年   865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710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木豆在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augh)引入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观测其物候特征、生长适应性、抗旱适应性、抗光热适应性等植物学指标,以了解其对干热退化山地的整体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木豆能适应干热河谷的退化山地生长环境,其生长势优于原产地,表现出明显的速生性;木豆的抗光热能力较强,能适应于热河谷的不同光照及高温环境,但温度高于37℃,则光合作用停止;木豆的抗旱能力较强,能够通过不同的生理适应性度过旱季,完成其生长周期.木豆适应于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利用价值较大,是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治理与开发的优选灌木.  相似文献   
132.
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嘉峪关市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结果表明:嘉峪关市200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在14.270 6~21.928 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在0.127 2~0.129 1 hm2,生态足迹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已对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的途径,为嘉峪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3.
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hm2典型鳞毛蕨天山云杉林临时标准地内,倒木对更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中所有倒木的平均倾倒方向为西北方向,具有更新个体存在的倒木平均倾倒方向为东北方向;②倒木的倾倒方向对倒木的更新没有显著影响(F3,51=0.645,P=0.589),而倒木的腐朽等级对倒木的更新存在显著影响(F2,51=3.215,P=0.048);③不同腐朽等级倒木上幼苗、幼树的出现概率不同,能为幼苗、幼树生长提供生境的倒木只有腐朽等级高的Ⅲ,Ⅳ,Ⅴ级倒木,且倒木腐朽等级越高,对幼苗、幼树的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134.
为探究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作业方式下的速效氮与缓控释氮合理配比,保证水稻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素流失,实现水稻的清洁化生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T1:农民习惯施肥(施N量早稻150 kg·hm~(-2),晚稻165 kg·hm~(-2)),T2~T6: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施N量早稻105 kg·hm~(-2),晚稻132 kg·hm~(-2)),其中T2~T6处理的缓控释氮分别占总氮的0%、10%、20%、30%、40%。结果表明:在早稻季,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季,T3~T5处理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T6处理产量显著低于T4和T5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T6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了8.08~14.10(早稻)个和6.68~26.61(晚稻)个百分点。与T2处理相比,早、晚稻T3~T6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分别降低了5.20%~38.20%、29.41%~35.60%,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下降了20.90%~38.22%、7.39%~29.14%,田面水铵态氮平均浓度降低了26.26%~46.09%、42.57%~45.61%,其中T4处理早、晚稻不减产,肥料吸收利用率达到37.93%(早稻)、61.32%(晚稻),氨挥发累积量、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和铵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7.00%、30.48%、31.88%(早稻),35.58%、12.88%、52.58%(晚稻),综合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在湖南双季稻生产中,采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作业方式,缓控释氮占总氮的20%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5.
基于GeoSOS-FLUS模型的河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不仅有助于明确其与自然、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关系,还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面临新发展机遇的河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基于景观生态学软件Fragstats探讨区域景观格局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在模拟结果层面,河北...  相似文献   
136.
为探究百里香酚对鱼源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机制,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来评价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百里香酚对其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乳酸脱氢酶活性和DNA的影响,结合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明显,MIC为256μg·mL-1,MBC为512μg·mL-1。经512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1 h后,维氏气单胞菌液电导率极显著(P<0.01)上升,DNA外渗量迅速上升至(115.6±0.5)mg·L-1。经512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后,维氏气单胞菌的可溶性蛋白明显变少,细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4、6、8 h分别极显著(P<0.0...  相似文献   
137.
基于SSR标记的广东含笑等11个含笑属物种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含笑属植物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园林绿化和用材树种,但目前种间的遗传关系尚不明确,以开发高效的基因分型手段进行各物种亲缘关系研究,可为含笑属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广东含笑等11个物种为研究材料,筛选高多态性SSR引物,利用基于M13序列的荧光标记方法获取基因分型数据,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并...  相似文献   
138.
以苦荞、甜荞为试验材料,研究菜籽饼有机肥和尿素对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究荞麦在沅江地区的生长适应性,发挥荞麦在冬季稻田轮作中的选择性。通过菜籽饼有机肥、尿素处理的不同品种,于播种45 d后对荞麦株高、叶数、茎节数进行统计分析,在成熟期对株粒数、株粒重、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千粒重、小区产量等进行测量。在肥料差异性影响方面,菜籽饼有机肥比尿素能显著地促进榆荞3号分枝期的株高、叶数、节数,分别提高6.70 cm、0.63片、0.63节;在品种差异性方面,榆荞3号、丰甜荞1号分枝期的株高显著高于苦荞西农9909,在叶数、节数上苦荞西农9909显著高于榆荞3号、丰甜荞1号。成熟期的苦荞西农9909在株高、一级分枝数上显著高于榆荞3号、丰甜荞1号,但节间长度(第6节)却是3个品种间最低的,从而导致其田间倒伏率偏高。在菜籽饼有机肥处理下,苦荞西农9909的株高分别是榆荞3号和丰甜荞1号的1.45和1.35倍,但其节间长度与后两个品种相比较,比值分别为51.98%和54.57%。在产量方面,菜籽饼有机肥处理的榆荞3号株粒数、株粒重、小区单产最高,比尿素处理组分别多出67.11粒、2.02 g、0.49 kg。综合整个生育期性状发现,菜籽饼有机肥有利于提升榆荞3号形态指标及在沅江地区的适应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9.
蚕茧产地溯源是丝绸原产地溯源的基础.本研究为了探究蚕茧产地溯源最适方法,以不同产地的蚕茧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产区蚕茧的13C、15N、18O和2H同位素组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留一法交叉验证,最后建立蚕茧产地溯源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蚕茧的δ13C、δ15N、δ1...  相似文献   
140.
间作玉米对红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0 kg/hm2,P60:60 kg/hm2,P90:90 kg/hm2,P120:120 kg/hm2)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为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和提高磷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磷和间作种植均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大土壤平均质量直径。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分别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 10.5%和 10.8%,且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在 P12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玉米大豆间作相比单作玉米促进了土壤 >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特别是 >2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 23.2%,同时减少了 <0.053 mm团聚体含量 10.2%。对比单作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 1~ 2和 0.25~ 1 m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