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4篇
  免费   1295篇
  国内免费   2000篇
林业   1335篇
农学   1023篇
基础科学   1157篇
  2358篇
综合类   9630篇
农作物   1412篇
水产渔业   1007篇
畜牧兽医   3800篇
园艺   1392篇
植物保护   1025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51篇
  2022年   998篇
  2021年   1015篇
  2020年   896篇
  2019年   901篇
  2018年   651篇
  2017年   1028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1077篇
  2014年   1007篇
  2013年   1365篇
  2012年   1741篇
  2011年   1844篇
  2010年   1770篇
  2009年   1551篇
  2008年   1512篇
  2007年   1376篇
  2006年   1101篇
  2005年   907篇
  2004年   569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小麦灌浆和品质对高温的响应,同时为小麦耐热育种筛选种质资源,选取我国北方麦区和黄淮麦区13个推广品种(系)于2013-2014年度种植在石家庄,以自然生长为对照,研究了塑料棚热胁迫处理下小麦籽粒灌浆和品质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中麦895、CA0816、衡4444、京冬8号和石麦15的产量和千粒重在自然生长和热处理环境中均较高,抗热性好;在自然生长和热处理环境间中麦875的产量差异不大,但千粒重均较高,抗热性较好;衡08观29、衡观35和石优17的产量和千粒重在自然生长环境下较高,但在热处理下均较低,抗热性较差.与自然生长环境相比,热处理下小麦籽粒硬度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规律不一致,石优17的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和硬度差异显著,衡08观29的蛋白质含量、延展性和湿面筋含量差异显著;灌浆高峰期自然生长下灌浆速率为1.5~1.8g· d-1,热处理下灌浆速率为1.3~1.6g·d-1.  相似文献   
982.
为了解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依据0~40 cm土层进行测墒补灌。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越冬期不灌水(W1)、越冬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70%(W2),越冬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75%(W3)及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各灌溉60 mm(W4),其中W1、W2和W3处理在越冬期补灌基础上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65%和70%,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总灌水量为W4>W3>W2>W1>W0。在灌浆中期,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W4>W2、W3>W1>W0,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W4>W2>W3>W1>W0;W2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W0、W1和W3处理;各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W4>W2、W3>W1>W0;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2>W1、W3>W4>W0。依据0~40 cm土层进行测墒补灌,小麦越冬期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达70%的W2处理的补灌水量低于W3和W4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优,分别为8 864. 46 kg·hm-2和22.14 kg·hm-2·mm-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983.
 对健康水稻叶片以及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的水稻叶片进行了室内光谱的测定及分析。对430~530 nm和560~730 nm波段采用连续统去除的方法,分别提取了波深、斜率参量作为径向基核函数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变量,利用LIBSVM软件包构建叶片高光谱识别模型。当参数γ和惩罚系数C分别取0.25和1时构建的径向基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分类性能最佳,识别精度达100%。研究结果为实时水稻病虫害的早期监测以及田间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4.
RNA编辑是陆生植物叶绿体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单子叶植物RNA编辑功能及其发生机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二穗短柄草叶绿体的8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RNA编辑位点进行了预测和鉴定分析,结果发现78个基因存在编辑位点,共检测到176个编辑位点,都是C到U的转换。其中ndhB最多,为14个编辑位点。为验证预测结果,利用blast工具比对了NCBI的二穗短柄草EST数据库,最终确定存在于17个基因中的34个编辑位点是真实存在的,其中19个为沉默编辑,15个为有效编辑。与5个不同单子叶禾本科物种18个蛋白编码基因的RNA编辑位点的比较发现,在rpoB-206位点,只有二穗短柄草发生了编辑,且只有ndhD-295(293)为部分编辑位点。  相似文献   
985.
 回顾了20余年来山西棉花耐旱新品种选育历程,总结了取得的成就:解决了前人提出的数十种棉花耐旱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不能被育种家直接采用的难题,提出并完善了我国棉花耐旱育种体系。  相似文献   
986.
马铃薯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关生理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11年在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试验实习基地进行,以4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对马铃薯的叶片水分利用率(LWUE)及与其相关生理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参试品种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花期〉蕾期〉苗期〉收获期,且品种间叶片水分利用率差异显著。光合速率、蜡质、可溶性糖含量与LWUE呈极显著正相关。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LWUE呈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LWUE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87.
高产水平下水肥耦合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梯度的水肥耦合模式,分析了高产水平下旗叶光合特性与籽粒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肥耦合对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不同,总体表现为土壤水分的处理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旗叶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5)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W3(充足水分)>W2(适宜水分)>W1(自然降水),差异达显著水平.胞间CO2浓度(Ci)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的氮肥处理,旗叶Pn和Gs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N3(270 kg·hm-2)>N2(195 kg·hm-2)>N1(CK),Ci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与施氮量的关系不尽相同.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表现为W2>W3>W1,并以W2N2为最高,不同处理组合的籽粒产量亦以W2N2为最高.表明高产条件下W2N2水肥组合应是高产高效的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988.
利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生产燃料乙醇是纤维素类物质工业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纤维燃料乙醇生产中的重要工艺。如原料预处理、纤维素水解、五碳糖与六碳糖发酵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外产业化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89.
两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白背飞虱种群调查和水稻产量、室内白背飞虱蜜露量、产卵量及卵发育率测定,在浙江富阳和重庆秀山两地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协青早A和珍汕97A表现出对白背飞虱比感虫对照品种TN1更感虫的"超感虫性",稻株上的若虫量分别高达371.1和292.5只/丛.在杂交稻汕优63和协优9308上的若虫数量与TN1上的相当,杂交稻的感虫性主要来源于其不育系亲本.在无杀虫剂防治的情况下,感虫杂交稻组合的千粒重和产量损失率高达22%和78%左右,不育系材料被完全毁灭,表现为虫量越大,千粒重下降幅度越大,产量损失率越高.蜜露量测定表明,恢复系明恢63和9803具有一定的耐虫性.白背飞虱在杂交稻及其亲本上的产卵量和卵发育率没有显著差异.还对杂交稻抗虫性的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0.
Waxy蛋白缺失小麦及正反交组合淀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Waxy蛋白缺失类型小麦材料及正反交组合F1代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和降落数值等淀粉理化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落数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膨胀势与直链淀粉含量无相关;正、反交组合F1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介于糯麦和普通小麦两类亲本之间,为中亲效应。反交组合F1代比正交F1代直链淀粉含量高,说明小麦的糯性遗传为细胞质遗传。正、反交组合的降落数值和膨胀势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这两个性状的遗传为非胞质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