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54篇
  免费   11042篇
  国内免费   16137篇
林业   12399篇
农学   10152篇
基础科学   9385篇
  18319篇
综合类   83045篇
农作物   12260篇
水产渔业   7195篇
畜牧兽医   27947篇
园艺   12801篇
植物保护   8330篇
  2024年   921篇
  2023年   3535篇
  2022年   7900篇
  2021年   7851篇
  2020年   7238篇
  2019年   6731篇
  2018年   5378篇
  2017年   8315篇
  2016年   5626篇
  2015年   8431篇
  2014年   8796篇
  2013年   10716篇
  2012年   14667篇
  2011年   15177篇
  2010年   14650篇
  2009年   12946篇
  2008年   13201篇
  2007年   11919篇
  2006年   9705篇
  2005年   7620篇
  2004年   4871篇
  2003年   3043篇
  2002年   3135篇
  2001年   2904篇
  2000年   2706篇
  1999年   1152篇
  1998年   380篇
  1997年   298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264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243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7篇
  1962年   34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54篇
  1955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木耳菌糠袋栽滑菇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不同比例的木耳菌糠替代部分木屑袋栽滑菇,以培养料(木屑89%、麦麸10%、石膏1%)为对照,探讨木耳菌糠栽培滑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木耳菌糠添加量25%~45%时,可缩短发菌天数,其中菌糠添加量为45%时,满袋天数仅需52 d,并且长势较好;但菌糠添加量为55%~65%时,则延长了发菌天数,而且菌丝稀疏,长势也弱。对照(CK)与木耳菌糠添加量是25%~45%时,子实体生长良好,并且出菇整齐;菌糠添加量为55%~65%,则出菇不整齐。CK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但配方4(菌糠45%、木屑34%、麦麸10%、石膏1%)的生物学效率与CK差异不大,从成本和生态效益考虑,配方4栽培滑菇具有可行性,并已在广灵县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92.
993.
为探究异地育肥牦牛模式,本试验对比了低海拔异地育肥耗牛与本地杂交肉牛(秦川×西门塔尔)在同等条件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差异。将体重相近的8头1岁本地杂交肉牛(秦川×西门塔尔)和8头4岁青海牦牛各分为2组,每组4头,同一品种的2组试验牛分别饲喂低非蛋白氮饲粮[LNPN,饲粮中缓释尿素添加量为1.0%(干物质基础)]和高非蛋白氮饲粮[HNPN,饲粮中缓释尿素添加量为1.5%(干物质基础)]。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结果发现:牦牛与肉牛均在LNPN条件下表现出最高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最小的料重比。饲粮非蛋白氮水平未对牦牛与肉牛的血常规指标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是牦牛在各饲粮条件下中性粒细胞数目(Gran#)、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肉牛(P0.05),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 CHC)和血小板数目(PLT)显著低于肉牛(P0.05)。饲粮非蛋白氮水平未对肉牛和牦牛各项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牦牛在各饲粮条件下血清总蛋白(TP)、尿素氮(UN)、肌酐(GREA)、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和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均显著高于肉牛(P0.05)。牦牛在HNPN条件下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低于LNPN条件下(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肉牛和牦牛育肥饲粮中添加1.0%的缓释尿素替代饲粮蛋白质是可行的;低海拔异地育肥牦牛不会对牦牛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农产品运输车辆和储存仓库的内部温湿度等环境和位置参数是农产品物流调度管理的重要依据,综合使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GPRS无线通信、GSM短信、GPS、GIS等技术与方法,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农产品储运环境的远程实时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995.
孔子不仅是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善于休闲的大家。孔子一生有着丰富的休闲活动,且其休闲活动蕴含着颇有价值的休闲理念。孔子认同并践行休闲活动,并在休闲实践中用礼制教化和休闲淡然的方式规范休闲,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休闲理念,继而在休闲中发展了休闲的美学、哲学意境。孔子的休闲活动及休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休闲有着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指出了恒源煤矿侏罗系煤系地层基本无水,主要充水水源为新近系独山子组的孔隙-裂隙含水层,但是主井筒开拓时,开始涌水量很小,继续向下开拓时,井筒涌水量超过1000m3/h。计算了煤层"两带"高度和新近系含水层与下覆煤系地层间距,研究表明:煤系地层与新近系水体间并无直接的水力联系,具体的涌水来源尚无定论,估算矿井的最大涌水量为160.74m3/h,正常涌水量为53.58m3/h。  相似文献   
997.
总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分析了海盐县农业污染现状,并提出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业污染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98.
选用7个株高差异比较明显的啤酒大麦品种(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2年重复试验,分析大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均存在广泛的变异,除倒1节间长度外,其余节间长度的平均优势均为负值,倒3,4节间长平均优势最大;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苏啤3号和港啤2号的株高及各节间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在育种工作中对改良啤用大麦后代株高结构有良好的作用;品系连0719穗长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在改善穗长性状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倒5节间长外,杂种组合扬农啤5号×苏引麦2号、港啤1号×苏啤3号、苏引麦2号×苏啤3号的各节间长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穗长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可作为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大麦品种的较优组合;株高及其构成因素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表型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999.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夏王'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甜玉米‘夏王'的产量和果穗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异;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植株果穗长度、果穗粗度、行粒数、正品果穗率和单穗重量均逐渐下降;综合性状表现,‘夏王'在上海地区春播适宜的播种密度为4.50万—4.95万株/hm~2,从鲜穗商品性及种植效益考虑,最佳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00.
吴慧娟  刘艳  王锡锋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7):3337-3343
【目的】由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传播的小麦矮缩病毒病是近年来中国西北部麦区严重发生的小麦病毒病害之一。受侵染的小麦植株严重矮化,有效分蘖减少,产量损失严重。论文旨在明确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侵染小麦植株后矮化症状形成与赤霉素代谢调控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打下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扬麦12为试验材料,以异沙叶蝉为传毒介体饲毒后转移到1叶期的健康幼苗(3头/株)上进行传毒,同时以无毒异沙叶蝉取食健康幼苗为对照。根据试验需要,不同时间取样备用。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经PCR检测为阳性的作为处理组试验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利用植物赤霉素(GA3)试剂盒测定分析侵染第21天取样的小麦叶片赤霉素含量;将带毒条沙叶蝉接种的小麦苗分为两个平行处理组,接种后第7天分别用GA3(浓度为50 mg·L-1)和H2O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每隔一周处理一次。以无毒叶蝉接种后长势一致的小麦苗作为对照组,根据株高统计结果分析外施赤霉素对受侵染小麦植株的表型变化;以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的内根-贝壳杉烯合成酶(ent-kaurene synthase-like 3,KSL3)的基因编码区序列为参考基因设计引物(KSL3-F:5′-ATGATGGTGAATCCGCCGC-3′;KSL3-R:5′-TTAATGGTTGATCTTTGTTT-3′),对扬麦12的KSL3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分别取接种后7、14和21 d的小麦植株叶片,提取RNA后反转录,以克隆得到的Ta KSL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Ta KSL3-F:5′-GAGACATGTGCCATGGCGTTC-3′;Ta KSL3-R:5′-CGTGTCACTCAGATCGGTGGAG-3′),选择小麦翻译延伸因子1A(EF-1α)作为内参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赤霉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经ELISA检测发现,接种21 d的发病植株赤霉素含量与健康植株相比降低了28.9%;通过施用浓度为50 mg·L-1的赤霉素后,发病植株的平均株高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加35.9%;采用同源克隆得到了完整的小麦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KSL3的编码区序列,长度为1 827 bp,编码608个氨基酸,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DNA序列与山羊草KSL3编码区序列相似度为85.2%。经荧光定量检测发现受小麦矮缩病毒侵染后小麦KSL3表达量显著下降,接种14 d降低为对照组的35.7%,21 d降低为对照组的9.6%。【结论】小麦矮缩病毒的侵染导致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表达量降低,可能使赤霉素合成受阻,赤霉素含量降低引发受赤霉素调节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异常,从而诱导矮化症状形成。研究结果为揭示小麦矮缩病毒侵染的致病机理和病害防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