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9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林业   304篇
农学   260篇
基础科学   202篇
  425篇
综合类   2099篇
农作物   330篇
水产渔业   144篇
畜牧兽医   682篇
园艺   330篇
植物保护   14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以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只羊经口感染250个囊蚴,在感染后的0、3、6、10周测定血液中生化指标、细胞因子(IFN-γ、IL-2、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感染6周后,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著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6、10周后,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田羊血清IgM含量在感染6周后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6、10周后,这两个品种的绵羊感染组血清IgG、IL-2、IFN-γ的含量均显著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的过程中,中国美利奴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比和田羊上升幅度大,而和田羊血清IgM、IgG、TNF-α及IFN-γ含量比中国美利奴羊上升幅度大。结果提示,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对肝片吸虫的免疫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绵羊抗肝片吸虫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992.
对山西省10年来开展的农村技术集团承包活动进行了全面阐述,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农村技术承包的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并提出比较科学的发展建议,供科技管理部门和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93.
994.
艳丰6号桃是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董惠玲果园选出的实生优系。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275 g,最大果重600 g;果顶平微凹,缝合线浅;果皮底色淡绿,果面全红着红色晕,茸毛中等;果肉白色,肉质为硬溶质,汁中等,风味酸甜,有淡香味;离核,核较小,鲜核重6.1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7%,总酸0.26%,每100 g含维生素C 32.2 mg,硬度9.33 kg/cm2;自然坐果率高,丰产,平谷地区成熟期在国庆节和中秋节前后,果实发育期140 d左右。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不同绿地类型的滞尘效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处山西省晋中盆地的山西农业大学校园为试验区,研究了不同绿地类型的滞尘效应。结果表明:绿地具有减尘作用,绿地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值显著低于非绿地。距扬尘源10 m处不同类型绿地的减尘率依次为:乔灌草复合型38%,灌草型31%,草坪7%,裸地2.6%。不同绿地类型内TSP值均有明显变化,但TSP值的变化梯度有差异。在3种绿地类型中,乔灌草型绿地变化梯度最大,灌草型绿地次之,草坪最小。说明乔灌草型绿地的减尘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重大入侵害虫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对快速冷驯化和长时冷驯化的响应以及3个地理种群(湖北省武汉市、海南省海口市和安徽省安庆市)的耐寒性,为明确该虫在我国高纬度地区定殖的潜在可能性提供参考。【方法】将海南三叶斑潜蝇种群蛹和成虫在-12、-14、-16、-18、-20、-22和-24℃低温暴露30 min,选择存活率为15%—30%的温度为识别温度。设置5℃为快速冷驯化的驯化温度,12℃为长时冷驯化的驯化温度,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置于5℃下1—6 h或置于12℃下1—6 d,再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检测存活率,未驯化的蛹和成虫也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作为对照,比较其冷驯化后低温存活率的差异。另外,设置5个靶标温度,分别为0、-5、-10、-15和-20℃,将3个地理种群的三叶斑潜蝇蛹在靶标温度下冷暴露2 h,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最后,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3个地理种群蛹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进行测定。【结果】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暴露于-20℃下30 min后,其存活率分别为15.0%、19.6%、21.0% (介于15%—30%),因此将-20℃确定为三叶斑潜蝇的冷驯化识别温度。短时间的5℃低温暴露提高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成虫对快速冷驯化的响应更加积极。1 h和2 h的冷驯化效果最好,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驯化效果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在6 d内,不同时长的12℃低温暴露均会提高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且经历不同时长冷驯化后其耐寒性差异较小。在5、0、-5℃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与安徽、湖北种群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在-10、-15、-20℃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蛹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安徽和湖北种群。安徽(-22.19℃)和湖北(-22.19℃) 种群蛹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海南种群(-21.06℃)。【结论】三叶斑潜蝇的耐寒性可以通过快速冷驯化或长时冷驯化获得增强,这可能是三叶斑潜蝇逐步向我国高纬度地区扩散的原因之一。湖北和安徽种群表现出的耐寒性较海南种群强。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三叶斑潜蝇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域,指导其监测预警及防控。  相似文献   
1000.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是骨骼肌发育的主要调控因子,为获得新西兰白兔MSTN基因序列及其表达规律,试验通过RT-PCR技术从新西兰白兔腿肌组织中扩增并克隆得到MSTN基因序列,利用在线网站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STN基因在新西兰白兔同一时期不同组织及不同时期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新西兰白兔MSTN基因CDS区序列长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人、猪、马、小鼠、犬、牛和鸡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5.9%、94.9%、94.9%、91.7%、91.5%、91.3%及84.2%。新西兰白兔MSTN蛋白属于酸性、亲水性分泌蛋白,且具有不稳定性,不含跨膜结构,含有1个信号肽,主要分布在内质网和线粒体中。MSTN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次是α-螺旋、延伸链,为混合型蛋白。蛋白质互作关系预测发现,MSTN蛋白与PAX7、MYOG、IGF1、FST、Smad3及Smad2等与肌肉生长发育有关的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新西兰白兔MSTN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腿肌、子宫和胃中均有表达,在腿肌中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次是肾脏,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低。不同时期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新西兰白兔MSTN基因在180日龄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90和240日龄(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MSTN基因对家兔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